联合国安理会会场上的外交交锋透露出一个微妙信号:乌克兰的舆论战术正在升级,而中方的回应依旧冷静克制。
“没有中国,普京一筹莫展。”9月2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的发言直指中国。这位战时领导人一改以往相对温和的批评姿态,将外交矛头明确指向北京,称看不到中国想要战争结束的迹象。
泽连斯基的主要观点是,他觉得中国有那个能力,但却没打算让这场战争停下来。他还说,“要是中国真心想结束战争,那完全能逼着莫斯科别再搞侵略。”他这么一说,就把中国置于了一种好像要被舆论评判的境地。
泽连斯基选择在联合国平台发表这些言论具有明显象征意义。他试图将乌克兰危机定义为民主与专制阵营之间的较量,并将中国划入后者阵营。
这种策略与其说是突然转变,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舆论战升级。之前的时候,乌克兰搞了个所谓的“国际战争赞助商”名单,把53家中国企业都列进去了,这里面还有咱们中国的“三桶油”,也就是中石油、中石化跟中海油。
面对指责,中国代表耿爽在安理会明确阐述了中方立场。他着重指出,中方一直都在呼吁各方要遵守“不让战场局势向外蔓延、不让战事进一步升级、各方都不要煽风点火”这三个原则。
耿爽表示:“发生冲突的这两边得冷静下来,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必须严格依照国际人道法来办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去攻击平民还有民用基础设施,也不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这个说法展现出了中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的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立场。
中方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是多维度的。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正常经贸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并未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中国在联合国相关会议上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加大人道救援力度,帮助受危机影响的民众渡过难关。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试图走一条平衡路线:既不谴责俄罗斯,也不支持乌克兰,同时倡导和平谈判。这种立场在西方看来可能显得矛盾,但却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哲学。
在乌克兰危机里,美国是另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角色,而且它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讲道:“特朗普总统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他也一直希望能促成和平,但大家得明白,他的耐心不会一直无限度地等下去。”
鲁比奥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美国目前不倾向于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因为“欧洲一些国家仍在从俄罗斯购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这一表态显示了美国对欧洲盟友的不满。
特朗普本人最近也承认,他与普京的良好私人关系“出人意料地并未对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进程产生任何影响”。这一表态说明,美国对待俄罗斯的政策或许会朝着更加强硬的方向走。
其实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那可是放了“硬话”。他说要是俄罗斯不同意结束乌克兰危机,美国就准备对俄罗斯征收超高的关税。而且,他还特别强调,欧洲国家可不能只在旁边干瞪眼,得跟美国步调一致,一起参与到制裁俄罗斯的行动当中来。
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在于:既表达对俄罗斯的不满,又拒绝单独承担压力,同时要求欧洲盟友共同行动。这种多边施压策略与乌克兰试图构建反俄统一战线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乌克兰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两国边界。近期,爱沙尼亚和波兰相继指责俄罗斯战机侵犯其领空,这些事情全都是危机向外扩散所引发的状况。
安理会讨论爱沙尼亚领空事件时,耿爽讲道:“爱沙尼亚领空出的这个事情,还有安理会前几天聊到的波兰领空那件事,归根结底都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向外延伸导致的。”这能看出来,现在涉及到的各个国家之间信任不够,互相猜疑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也把当下欧洲安全局势又复杂又敏感的样子清楚地展现出来了。”
在安理会这个“外交大舞台”上,各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这背后其实能看出在乌克兰危机里,各方的立场正悄悄发生着一些微妙改变。泽连斯基那边呢,想方设法把中国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可中方一直稳稳地坚持着自己不偏不倚、平衡应对的策略。
其实在战场之外,舆论方面的较量、外交上的博弈,还有经济层面的对抗,那也是打得热火朝天、异常激烈。现在这危机还在持续着,接下来各方的立场说不定还会接着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冲突已经把国际关系的格局给重新塑造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