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历史资料与口述采访改编创作,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请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
中印同为亚洲大国,本应携手共进,可为何印度总将中国视为“永远的对手”?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纠葛。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利,在印度精英阶层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即便时隔多年,仍影响着其决策。
近年来边境争端不断,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部分势力为转移矛盾,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
将中国塑造成敌人,却忽视了合作共赢才是地区发展的正道。
01
总有人说:“可别小瞧了印度,人家领土面积大,人口数量也不少,而且跟美国、俄罗斯还有欧洲那些国家的关系处得都挺不错……所以咱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掉以轻心。”
说实在的真没把印度看得有多厉害,这可是有实实在在原因的。
要是大家平时多留意观察,就能发现一个挺“突出”的情况:印度几乎跟周边所有国家都闹过矛盾。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矛盾不断,跟中国也存在分歧,和尼泊尔有摩擦,跟马尔代夫、斯里兰卡也有不愉快……
难道真是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跟别人不一样,脑子转不过弯来?
当然不是这么回事儿!
要是把中国和印度的位置换一换,那中国大概率也会采取和印度差不多的应对策略。
因为这主要是由印度最核心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这种利益不是某个人能左右的,也不是哪个政党能控制的,而是整个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
那印度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就得用到一个概念——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这个词,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提出来的,到现在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不过自从这个词被“创造”出来之后,很快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地缘政治主要是根据地理方面的各种要素,以及政治格局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来分析和预测世界或者某个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还有相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也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郡县与郡县之间,甚至村与村、家与家之间,经常会出现为了争夺领地而大打出手的情况,这些其实都属于地缘政治的范畴。
在冷兵器时代,就国家层面而言,争夺的主要是高山、河流以及重要隘口的归属权。
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些地理要素是天然的屏障。
一旦占领了这些地方,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安全。
就拿战国时期来说吧,山东六国(崤山以东)要是合纵起来攻打秦国,就必须要经过函谷关。其他地方几乎都被高山阻挡着,要是绕道走,距离会非常远,消耗也极大。
而且就算绕道其他地方,那些地方也有类似于函谷关这样的关隘。
想要攻下这样的关口,难度是相当大的。
所以山东六国要是想打进秦国,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强攻函谷关。
02
那到了热兵器时代,地形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实际上就算是在热兵器时代,地形依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抗美援朝时期的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来说。
当时美军原本把目标锁定在了五圣山。
五圣山可是朝鲜中部的关键门户,美军要是想继续往朝鲜内部推进,占领五圣山是唯一的途径。
因为五圣山后方就是平康平原,一旦五圣山失守,美军机械化部队就能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其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鉴于五圣山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彭德怀特意交代秦基伟:“五圣山是朝鲜半岛中线的门户,要是丢了这里,咱们就得往后退200公里。你得记住,谁要是丢了五圣山,谁就得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在五圣山脚下,有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上甘岭。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上甘岭,美军却怎么也打不下来。
原来在美军炮火猛烈攻击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们就迅速进入反斜面的坑道里躲避。
等美军冲上来的时候,这时候美军就不能再炮击了,不然就会把自己人也炸死。
此时志愿军战士们再从坑道里冲出来,和美军展开近距离的激烈搏杀。
这样一来,美军原本的炮火优势就完全发挥不出来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美军使用了190万发炮弹,把上甘岭的山头都削低了3米,最终还是没能拿下上甘岭。
同样的道理,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你没办法打下重要的地形关口,就算你采用空降的方式把兵力投放到敌方阵地,那也是白费力气。
因为你的辎重和食品根本跟不上,除非你的实力远远超过对方。
比如说,2001年的时候,美国以“9·11”事件为借口,对阿富汗发动了攻击。
然而美军在阿富汗打了20多年,耗费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最终还是灰溜溜地撤走了。
阿富汗为啥这么难打呢?
关键就在于它的地形。
美国虽然有能力把美军投放到阿富汗的任何一个地区,但阿富汗是个山地国家,到处都是荒山和便于隐藏的山洞。
美军根本无法对阿富汗形成有效的控制,结果就打成了消耗战。
正是因为地理因素如此重要,大国之间才会纷纷争夺战略要地,这就构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关系,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地缘政治”。
二战结束后,海权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美军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了全球所有的海洋要道,并且在这些海峡附近的相关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
美国为了牢牢控制这些海洋要道,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外政策。
与海权相对应的就是陆权。
陆权的关键在于占领重要的地形,建立起战略缓冲区,以此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03
在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大国之间的较量。大
国与大国相处,必须要保留一定的战略缓冲地带,不然双方很容易直接爆发冲突,甚至大打出手。
当年苏联把外蒙古独立出去,其实苏联就是想在中国和它自己之间建立一个战略缓冲区域。
如果中国现在打算收复外东北或者远东地区,在常规战争的情况下,俄罗斯基本上很难守住。因为远东地区距离俄罗斯的核心区域东欧平原有上万里之遥,路途太过遥远。
相反远东地区离我们中国却非常近,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武器、装备和人员运输到边境地区。
俄罗斯要想保住远东地区,主要就得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来运输武器、装备和人员。
到那时我们只要在外蒙古方向派出一支兵力,把西伯利亚大铁路切断,远东地区对于俄军来说就成了绝境,根本守不住。
但外蒙古独立以后,我们就失去了这种长期布局的机会,也失去了袭击的突然性。
这就是斯大林坚持要让外蒙古独立出去的主要原因。
其实不只是外蒙古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说,俄罗斯发动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战争,都是因为北约的行为越过了俄罗斯所能承受的底线,严重破坏了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域,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加入北约以后,俄罗斯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但并没有对这两个国家发动战争。
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平原地区,而且国土面积相对较小。
它们虽然对俄罗斯有一定的威胁,但还不至于致命。
真到了关键时刻,凭借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占领这两个国家的全境。所以俄罗斯觉得没必要直接和北约对抗,因为那样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其实这也是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服软”的主要原因。
04
现在咱们再把目光转回印度。
印度整个国家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是平原,几乎没有任何战略缓冲地带。
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印度这样的地形,很容易成为大国觊觎和攻击的目标,大国攻打平原国家,往往就像摧枯拉朽一般容易。
无论是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是叙利亚战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就拿1962年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来说,要不是中国当时只是想给印度一个教训,并没有全面占领印度的意图,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印度全境。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以至于前往印度报道的西方记者都感慨:“只要一两个师的中国军队,就足以横扫印度全境。”
所以从印度的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印度想要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战略缓冲区。
那么印度该如何建立战略缓冲区呢?
主要有两点:第一,印度必须让周边国家在自己的主导和控制之下,听从自己的安排。退一步说,就算不能完全控制,也绝对不能让中国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周边国家可以和印度关系不好,但绝对不能和中国走得太近。否则印度就会认为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印度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地理上隔开中国,削弱中国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关于印度建立战略缓冲区,我们以印度视角,从外交、经济、及自身局限性展开说说......
05
从印度的视角看,军事威慑是其建立战略缓冲区的首要手段。
印度不断加大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投入,大量增兵,部署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坦克、火炮以及战机等。
在中印边境地区,印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展示其军事力量,试图通过这种高调的军事姿态来威慑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以此让周边国家在安全上产生依赖感,进而纳入其所谓的战略缓冲范围。
同时印度还时常进行边境挑衅行为。
例如,在实控线附近非法越界、修建军事设施等。
印度认为,通过这些挑衅行动可以逐步蚕食周边国家的领土,扩大自身的实际控制范围,从而构建起一道“安全屏障”。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国的主权,也极大地加剧了地区局势的紧张。
在外交层面,印度积极拉拢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大国,试图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外交联盟。对于周边国家,印度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开展贸易合作等方式,试图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例如,印度向不丹、尼泊尔等国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援助,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以换取这些国家在政治和外交上对印度的支持,使其在印度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缓冲角色。
对于域外大国,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加强军事合作,组建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
印度希望通过与这些大国的结盟,借助外部力量来增强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对中国等周边大国形成战略牵制,为其建立战略缓冲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印度还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建立战略缓冲区。
一方面,印度加大对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如修建公路、铁路、港口等。
印度认为,通过控制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增强对周边国家经济命脉的影响力,进而在政治和安全上获得更多的主导权。
印度在斯里兰卡投资建设汉班托塔港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试图在该地区的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印度利用贸易政策来影响周边国家。
印度通过与周边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扩大自身的贸易份额,同时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周边国家与其他大国的贸易往来,以此来削弱周边国家与其他大国的经济联系,使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更加依赖印度,从而达到建立战略缓冲区的目的。
印度的种种行为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强烈抵制。
以尼泊尔为例,印度试图通过经济援助和贸易政策来控制尼泊尔,但尼泊尔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意识。
尼泊尔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广泛合作。
中国帮助尼泊尔修建了中尼铁路等重要项目,提升了尼泊尔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潜力。
尼泊尔不愿意成为印度的战略附庸,对印度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干预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不丹虽然与印度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但也在逐步寻求外交上的独立。
不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国家开展正常的外交交往,不愿意完全被印度所左右。
周边国家的抵制使得印度难以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顺利建立战略缓冲区。
在印度周边地区,许多国家奉行平衡外交政策。
这些国家认识到,过度依赖印度或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因此它们积极与多个大国开展合作,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东南亚国家在与印度保持一定合作的同时,也与中国、美国、日本等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这种平衡外交政策使得印度难以将周边国家完全纳入其战略缓冲体系。
周边国家不会因为印度的压力而放弃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印度无法通过单方面的手段来构建一个排他性的战略缓冲区。
印度的行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印度在边境地区的挑衅行为和军事扩张举动,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印度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与周边国家的争端,而不是采取单方面的军事行动。
同时印度与域外大国的结盟行为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地区军备竞赛的导火索,可能会引发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
国际社会的压力使得印度在建立战略缓冲区的过程中不得不有所顾忌,不敢过于肆无忌惮地采取行动。
综合以上因素,印度建立战略缓冲区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印度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外交拉拢和经济渗透等手段来构建战略缓冲区,但周边国家的抵制、地区国家的平衡外交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使得印度的这些努力大多付诸东流。
印度无法真正控制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也无法在地理上有效地隔开周边大国对其的影响。
此外印度的战略扩张行为也引起了其他大国的警惕和反制。
其他大国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区的平衡,这将进一步限制印度的发展空间。
印度在建立战略缓冲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对其自身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
总之印度试图建立战略缓冲区的行为是一种短视的战略选择,不仅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还会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威胁,同时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印度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与周边国家相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