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打到2025年,俄乌战争已经拖了整整三年。这仗打得太久了,打到乌克兰民众习惯了空袭警报,俄罗斯人也对通胀麻木了,打到西方国家都开始烦了。这种时候,突然传来一连串“要谈”的信号——普京放话要削减军费,俄罗斯愿意和乌克兰坐下来谈,甚至还主动喊话特朗普来做“见证人”。你说巧不巧?偏偏就在特朗普刚回到白宫没几个月的时候。
真要谈了吗?或者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真的到了收尾的阶段?
我不敢下判断,但最近这几件事,确实值得好好聊聊。
削军费、换口风,普京是真的“软”了吗?
2025年6月22日,普京在欧亚经济委员会会议上说了一句让外界都觉得“有点不对劲”的话。他说,俄罗斯将从2026年起,逐步削减军费开支。而且,俄罗斯愿意就乌克兰问题展开“新的建设性谈判”。
你别看这话平平无奇,但对熟悉普京风格的人来说,简直像是换了个人。过去三年里,他一口一个“非我不守”,一口一个“主权不可谈”。结果现在不仅主动提“谈”,还把“削军费”抛了出来,哪怕只是口头上的,也足够让人警觉。
要知道,就在这之前没几天,北约才刚在海牙峰会上决定:所有成员国国防支出要在2035年前提升到GDP的5%。而俄罗斯呢?反着来,选择降军费。这不是巧合。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2025年6月20日报道,俄罗斯本年度的国防支出已经飙到13.5万亿卢布,占GDP的6.3%。这是什么概念?几乎已经顶到财政极限了。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摆在那儿:2025年前五个月,居民消费物价同比上涨9.1%。日子是真的开始难过了。
我觉得,普京这次的“让步”,并不是突然良心发现,更像是在现实面前做出的策略调整。他想脱身,但又不想被看成认输。于是,找了个看起来“有分寸”的方式——军费削一点,口风松一点,战俘交一批……再顺带扔个“见证人”出来——特朗普。
特朗普登场,“和平缔造者”还是“剧本导演”?
特朗普这人吧,嘴上说话你可别太当真。他上台第一天就说“我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结果又在北约峰会上说“只是开个玩笑”。但你别说,玩笑归玩笑,动作还真不少。
2025年6月22日,特朗普在海牙的北约峰会上突然“变脸”,批评普京“对乌克兰以外的领土也有野心”。这话一出,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在拉开自己“调停人”角色的前奏。
更有意思的是,据《金融时报》6月23日报道,普京在6月中旬曾通过非公开渠道,主动联系特朗普团队,表达希望由其出面斡旋俄乌谈判——地点选在伊斯坦布尔。而这个提议,和特朗普早前访问欧洲时提出的“中立会谈地”说法,不谋而合。
你看,普京给了台阶,特朗普也顺势下了。
而就在几天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跟进报道,说俄罗斯“欢迎伊斯坦布尔会谈”,普京本人“可能出席”。这就不是普通的外交表态了,这已经为“第三轮谈判”铺上红地毯了。
我不是说特朗普真能24小时解决战争,但他确实把一盘原本死寂的棋,重新搅活了。他要的是政治资本,是“我解决了战争”的人设标签——这对他2026年再选连任,太有用了。至于他会不会偏向俄罗斯?泽连斯基那边其实也挺警惕。
乌克兰不拒绝谈,但更怕“被谈判”
乌克兰这边的态度挺微妙的。一方面,国内已经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5年6月22日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全国有超过40%区域处于“战后恢复迟滞状态”。而且,西方援助的“热度”也在消退。法国、意大利、德国内部都开始对追加援助投反对票。
另一方面,乌克兰也不敢轻易坐上谈判桌。为什么?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坐下,就意味着要接受现实——比如被占领的土地怎么办?是不是要就地谈一个“停火线”?那以后怎么面对国内,怎么面对历史?
6月24日,乌克兰国防部长乌梅罗夫在接受《基辅邮报》采访时说得很直接:“我们欢迎有诚意的对话,但不能带有威胁,也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最后通牒。”这句话,其实是说给俄罗斯听的,也顺带敲了敲特朗普。
说白了,乌克兰不是不想谈,是怕被“谈判解决”。尤其是当谈判桌上坐着的,是特朗普和普京这两位“话事人”时,他们更得小心翼翼。
三方都在试探,谁先眨眼?
现在的局面挺典型的:俄罗斯想脱身但不能丢面子,乌克兰想保住主权底线,美国想收割外交成果。大家都想谈,但都不愿意先低头。
不过,动作是有的。
自2025年6月中旬起,俄罗斯陆续向乌克兰移交战俘遗体,截至6月25日,已超过6000具,预计还有3000具即将交接。据观察者网分析,这种“战前礼仪”级别的安排,往往意味着幕后谈判已经启动,只是还没公开。
与此同时,有接近我国军方的专家指出,现在这场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停滞期”。什么意思?就是打也打不赢,拖也拖不起,大家都在试图找一个“看起来不算输”的方式收场。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不是“停战的前夜”,而是“谈谈看的试水”。很可能接下来就是那种“阶段性停火”“边谈边打”的模式——停一段,打一段,再谈一段,就跟朝韩之间那点事儿似的。
说到底,大结局还早,但剧本已经开写了
战争的终点从来不是靠谁赢了,而是靠谁先撑不住了。
普京已经开始找下坡路,特朗普主动来当导演,乌克兰不拒绝谈,只是死守底线。这三方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孤立的,是彼此计算的结果。
2025年6月这波连环动作,看起来不惊天动地,但每一步都踩在了节奏点上。你能感受到,那种“要变天”的味道,正在慢慢发酵。
是不是大结局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这场仗,没人真能赢。但有人,已经开始为“怎么收场”写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