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至1918年间,世界身陷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烈焰席卷全球,在这四年的动荡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变革。从参战双方到战地平民,战争的无情席卷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无法抹去的印记。
这场浩劫波及约八千万人的命运。战场上,千万士兵倒在枪林弹雨之中,超过两千万伤者生死未卜。有人死于炮弹,有人在火海中消逝,也有无数人在饥荒和瘟疫的夹击下走向终点。战争的代价难以估量,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家庭的破碎与未来的暗淡。
冲突最初由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发。那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遭遇刺杀。尽管侥幸躲过第一次袭击,但最终仍在市政厅附近被塞尔维亚籍刺客枪杀,这一事件迅速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的血案点燃了长期紧张的巴尔干局势。奥匈帝国举兵威胁塞尔维亚,盟友德国紧随其后支持入侵。短时间内,欧洲被撕裂为对立的两大阵营:一方由德国和奥匈帝国主导,另一方则聚合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家。
奥匈帝国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递交了几乎等同于宣战的最后通牒。塞尔维亚为避免全面冲突,不得不妥协接受部分条款,但仍因未满足全部要求而难阻战争狂潮。仅五天后,奥匈正式宣战,风暴迅速蔓延至全欧洲。紧德国在8月初先后向俄国和法国宣战,随后侵略中立国比利时,激怒英国参战。欧洲大陆一夜间陷入全面战争的深渊。
开战伊始,德国寄望于迅速制胜。他们实施“施里芬计划”,试图借助发达铁路系统快速集结,绕道比利时突袭法国,打算赶在俄国、英国充分动员前决出胜负。德军纵深推进,但很快碰到意想不到的坚决阻抗比利时国王阿尔贝特一世亲自鼓舞军民自救。民众用装甲火车强化防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高昂的时间和人力。
塞尔维亚军队在本土对奥匈军队展开顽强抵抗,仅两周就让对手损失两万五千兵力。远在东线,俄军迅速调遣兵力,却因协作失误被德军在坦能堡包围,惨败之下损兵九万,指挥官萨姆索诺夫自杀,俄军士气重创,不得不放缓进攻步伐。
马恩河战役随即成为战争的重要分水岭。德军企图包围法军,选择绕道马恩河。英法联军动员逾两百万人决战,法军总司令诺弗尔下令竭力死守。短短一周,两亿枚炮弹倾泻于战场,杀伤惨烈,二十万法军与二十二万德军战死,德国闪电战梦想彻底化为泡影。战线转入持久消耗,欧洲陷入旷日持久的战壕绞杀。
到了1914年末,奥斯曼帝国选择加入同盟国,对俄宣战,但在萨瑞卡莫什战役惨败,死伤达七万人。失败后,亚美尼亚人遭受大规模屠杀,死亡人数数十万至一百万不等,悲剧令人震惊。
1915年初,英法联军试图通过达达尼尔海峡打击奥斯曼,经历十一个月惨烈争夺,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被迫辞职。同年意大利在利益驱动下变阵加入协约国,欧洲战局更加错综复杂。
至1915年秋,三大战线陷入胶着。东线由德国、奥匈及奥斯曼三国合力抗俄;南线奥匈阻击意大利;而西线,德军与英法军队在战壕间对峙,各方开始装备防毒面具以应对新式化学武器的威胁。比利时和法国大片土地沦陷,巴黎召开协约国高层会议,尝试协调联合作战。
1916年初,战争风向进一步转变。德国策动全面西进,下定决心攻占法国要冲凡尔登。2月21日,德皇太子指挥大军发起“审判行动”,炮弹密集如雨,法军坚守如铁。双方持续鏖战十个月,共计投入两百万人,四千万发炮弹,伤亡数十万,被称为“绞肉机”。德军未能突破,法军反击恢复大半领土,凡尔登成为战史上的悲壮象征。
同年5月,日德兰海战爆发,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海军展开激烈对决。英国以舰队数量和火力压制对手,成功将德国主力困在港口,战场上血色蔓延,成为一战中最为重要的海上交锋。
随后,索姆河战役贯穿半年,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阵地苦战数月,共有三百万士兵参与,伤亡高达一百三十万。战壕边缘尸体堆积如山,阵地每前移一寸都需耗费巨资与生命。尽管英法最终夺得部分防线,胜利显得异常艰难。
进入1917年,局势剧变。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上台,接受巨额领土割让,于1918年3月退出战争,为德国调兵西线创造机会。德国的希望很快化为泡影。美国因齐默尔曼密电事件愤怒宣战,“新世界力量”正式介入,使协约国实力大幅提升。
1918年春,德国企图集中兵力发起最后攻势。最初进展顺利,但至7月,协约国军队合力反攻,德军屡遭重挫。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英、美、法联军反败为胜,伤亡惨重但扭转战局。8月的亚眠战役更令德军士气彻底崩塌,三天后德军单日阵亡超过两万人,被视为“最黑暗的一天”。国内革命接连爆发,军心涣散。
奥匈帝国于十月向协约国乞和,达成停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月底投降;11月11日,德国最终签署停战书,世界大战宣告终结。
这场战争不仅是列强划分势力的血腥竞争,更是人类历史上难以忘怀的悲剧。亿万民众流离失所,经济遭受重创,地缘版图骤然变化。尽管战争硝烟逐渐消散,但那挥之不去的苦难提醒后人:唯有守护和平,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