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掉下一颗火球啦
9月12日晚上,潍坊的天色可不算平静呀,不少市民都亲眼见到并用手机拍下了“不明飞行物”坠落的场景。视频里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划破夜空,紧接着是一道光束从地面升起,两者在空中相遇,随即爆发出耀眼的光彩。这一下子,关于“未知飞行器”或“外星人入侵”的猜测就开始满天飞,网络上也是热闹非凡,掀起了不少议论。
对一些不了解内幕的群众来说,可能会吓一跳,但咱们这帮军迷老粉,绝对看得一清二楚:这哪是啥“天外来客”,分明是咱解放军又出了新招!
▲实弹射击和航行警告的时间根本就对得上,完全同步。
其实,事情的本质并没有那么复杂。就在“天降火球”之前一天,潍坊海事局发了一份航行警告,清楚写着会在9月12到14日的相关海域开展实弹射击。时间和地点都对得上,加上那晚空中的火光,答案自然明了:这是一场有安排的防空拦截演习。
你可以把多段视频里的画面结合起来,画出一个示意图,标出火球出现的地点、时间点,以及附近的海域或者空域范围,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事情的整体场景。
那么,市民们眼里的“火球”和“光束”到底啥玩意儿呢?根据目前掌握的消息推测,那个巨大火球,很大可能是个靶机,或者说是模拟巡航导弹的靶弹。这些靶机或者弹药,平常都带着满满的燃料,专门用来模仿敌人来袭的目标。至于那从地面升起的光束嘛,挺明显的,就是负责“守卫空域”的防空导弹在发射的光迹了。
那就是高亚音速,大幅度机动,隐身设计的无人靶机啦。这款设备专门用来模拟各种复杂的空战目标,技能测试防空系统的反应,也能帮飞行员提升实战能力。
根据目击者上传的视频,可以看到一个挺明显的细节:那枚“火球”在被拦截之前,看起来就已经在燃烧了。这说明,靶机或者弹药在被拍到之前,可能就遭遇了攻击,但还没有完全被击倒。可能是之前的拦截弹碎片没击中太多,只对油箱造成了较大的损伤,导致燃料泄漏、燃烧起来,但还没有把整个结构给炸垮,让它“带火”还在飞。最后,另一枚防空导弹算是“补刀”,把它彻底击灭。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靶机被击中以后,内部的燃料发生了爆炸,引发了我们看到的“空中烈焰”。
这张图片展示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那奇怪的尾迹,真是让人看了忍不住感叹,它那轨迹走势,挺别致的。这个尾迹不光是普通的尾迹线条,而是带点特殊的弧度和弯曲,看得出拦截弹在飞行中,可能经过了多次掉转或者是在高速变化方向上。这种尾迹,可能跟它的导引系统或者飞行路径调整有关,也反映出它在拦截目标时的灵活性。说到底,这样的尾迹,也算是这个反导系统的一个“招牌特色”啦!
之前也遇到过导弹测试引发奇异天象的事情,常见的都是那种奇形怪状的带状发光云。从原理上讲,类似的现象,是因为航天器、弹道导弹或者反导拦截武器升空后,残留在高空的尾迹被阳光或助推器火焰照亮,形成的光影效果。一般来说,火箭发射留下的尾迹多是接近垂直的,不会引起太大关注。近年来,随着高超音速导弹和反导弹测试的频繁,各种花样也多了起来,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倒是这次突如其来的大火球,倒挺新颖、挺有意思的。
中近距离的拦截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题。
这次防空拦截测试的水平咋样呢?从目前公开的消息来看,估计不过是一场常规演练罢了。根据航行警告划定的射击海域,我们大致可以猜到,靶机和拦截弹的飞行距离不算远(最远点大概62公里左右),基本上没达超音速水平。此外,现场也没听到音爆声,这也印证了这个猜测。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低水平”的演练到底有啥用呢?在如今各种高端尖端武器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还真得重视这种看似基础的防空演习。
每天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不是闹着玩的,它是维持部队战备水平、检验装备可靠性的重要方式。在今天这个战场变幻莫测的时代,只有不断保持警惕,才能在关键时刻灵活应变、取得胜利。
▲LRASM是美国军方关键的反舰导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个,我们还得考虑潜在对手带来的威胁。在国际范围内,不少国家还装备了“鱼叉”、“LRASM”、“NSM”等亚音速反舰导弹。虽然这些导弹在技术上不算领先,突防能力也相对有限,可它们依旧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通过持续的演练,咱们可以切实增强应对这些威胁的本领。
山东潍坊的“不明飞行物”事件,其实就是一次正常的防空拦截演练,两次命中下来,也算是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别觉得这个水平不够高,毕竟有些国家的海军在红海里,面对那些低级别的自杀无人机和导弹,搞不准也挺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