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大学生坠入矿浆深渊,揭开那些遮羞布,习以为常的麻木被击碎

2025-07-30 10:20 201

六条生命,被一池黏稠的矿浆吞没了。7月23日上午,东北大学六名大三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参观学习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47分钟后全部溺亡,带队老师重伤。

人们愤怒、痛惜,可是也困惑:到底是谁的错?是谁把一群尚未毕业的孩子送进了死亡陷阱?其实,答案并不复杂——错在矿企,错在学校,更错在我们这个对高危场景习以为常的社会。

一是矿企,把“零事故”写在公众号,却把学生推上危板

浮选槽是工业屠宰场。十几米深、六十度高温、强腐蚀药剂、机械搅拌。如此环境,本应严格限制人员靠近,更遑论一次性让七个人站在一块可能早已腐蚀的格栅板上。企业今年2月还在发文称已更换格栅板,7月11日又开安全生产大会,现实却狠狠打脸。

更恶劣的是,涉事企业明知该区域属高危部位,却未设置承重标识、无人现场疏导、无额外防护。这不是疏忽,是拿学生的命赌一张“欢迎参观”的笑脸。律师指出,企业已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相关责任人应被刑事追责。

二是学校,把实习当“打卡”,把安全当“形式”

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场认知,可一旦合作只剩下“指标”“补贴”,安全就变成最廉价的成本。东北大学每年组织学生来此实习,如果带队老师事前做过风险排查,就该知道“七人同站一块板”是常识性危险。可事实是,危险早就在校友间口口相传,却没人把它写进实习方案。

更该追问的是:对学生是否做过入场前安全培训?是否制定了应急预案?是否与企业签署了安全管理协议?答案如果是“有”,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学校不是无辜的旁观者,而是把孩子们送进危险地带的引路人。

三是社会,矿难不是新闻,学生遇难才是。

过去二十年,中国矿难年均死亡人数在三位数徘徊,或许公众早已麻木。当遇难者是“普通工人”时,舆论往往一句“高危行业,活该”便带过;只有当大学生、实习生、白领等“非典型受害者”出现,社会才猛然惊醒。这种选择性悲恸,正是最大的集体失职。

哎,我们习惯了“出事—问责—整改—再出事”的死循环,习惯了把“血的教训”翻译成会议记录里的“进一步加强”,却没人追问:为什么高危区域不能装实时监控?为什么不能像餐饮后厨一样把危险环节亮出来给全社会看?为什么工会、媒体、监管者总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出现?

当六名大学生以惨烈方式成为代价,我们才想起,他们本该在实验室里做浮选小试,而不是被当成展示企业形象的道具。他们的父母多是农村家庭,供出一个东北大学的孩子已倾尽全力,如今等来的却是骨灰盒。这样的悲剧,不该再用下一批年轻的生命来提醒。

让每一条生命都成为最后一条。逝者已矣,但是,但是!追责必须到位:

比如,立即启动“一案双查”,对企业和学校同步立案侦查,该刑责的刑责,该免职的免职;

比如,教育部应暂停所有高风险实习,重新制定《高校实习安全规范》,把师生配比、安全培训、实时监控写进硬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比如,应急管理部门把企业接待实习生的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巡查,并在全国浮选、尾矿库等高危区域推广“明厨亮灶”式直播监管;

还比如,建立学生实习安全举报平台,鼓励师生曝光违规行为,让信息对称成为常态。

六名大学生替我们所有人坠入了那池黑红的矿浆。如果今天的愤怒仍换不来制度的铁栏,那么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只是再也照不到他们。

愿这次惨叫足够响亮,响到让每一座矿山、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监管者都彻夜难眠——然后起身,把“万无一失”从口号变成现实。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