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先别划走,咱先聊个五毛钱的。
最近瞅着油价又涨了,电费单子上的数字越来越抽象,是不是觉得这日子过得跟挤牙膏似的?
就在咱为这点鸡毛蒜皮的事儿上火的时候,甘肃武威,就那片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咱国家干了件能让咱们后代子孙都挺直腰杆的大事。
一座能把一种叫“钍”的破石头,变成几乎用不完的“无限能源”的实验堆,满功率跑起来了!
这事儿怎么形容呢?
就好比武林各派都在争一本叫《九阳真经》的秘籍,结果发现这秘籍最早是美国人写的,练到一半走火入魔给扔了。
几十年后,咱们的科学家把这本满是灰尘的旧书捡了回来,不但给练成了,还顺手把里面的bug全给修复了,一不小心就成了天下第一。
你没听错,这故事的开头,还真得从老美那边说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正值国力巅峰,在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一群天才工程师就捣鼓出了一个叫“熔盐堆”的玩意儿。
那东西简直是核能界的“扫地僧”,不用水降温,直接用一锅滚烫的液态盐,燃料混在盐里,理论上安全得一塌糊涂,效率高得离谱。
试运行了几年,数据好看到让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已来。
可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冷战打得正嗨,美国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多造几颗原子弹,好跟苏联人掰手腕。
能生产武器级钚的传统压水堆,才是五角大楼眼里的“亲儿子”。
熔盐堆这技术虽好,但它不能直接造武器,在战略上就成了“庶出”。
更要命的是,那锅滚烫的熔盐腐蚀性太猛,跟王水似的,什么高级合金管道放进去都扛不住。
技术难题加上“政治不正确”,1973年,这个本可能改变世界的项目,就被彻底封存,资料往仓库里一扔,估计上面的灰都能种白菜了。
这一扔,就是半个世纪。
美国人自己都快忘了这回事了,哪能想到,这些被他们当废纸的公开文件,在大洋彼岸被一群中国人当成了武功秘籍。
2011年,中科院牵头,上海应用物理所的徐洪杰领着一支小分队,就对着这块硬骨头下手了。
说真的,这活儿起初就是地狱难度。
美国人留下的,顶多算是一张藏宝图的残片,具体怎么走,路上有啥妖魔鬼怪,全得自己摸索。
最大的拦路虎,还是那个能把钢铁当豆腐啃的腐蚀问题。
没别的办法,就是死磕。
咱们的科研团队跟古代神农似的,尝遍百草,测试了上百种合金配方,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
最终,一种全新的镍基合金炼成了,扔进高温熔盐里泡几个月,捞出来还跟新的一样。
就这一步,直接把挡在路上几十年的那只“拦路虎”,给一拳干翻了。
但这还不是最牛的。
咱们的科学家可不是简单地“抄作业”,他们把整个系统都给升级了。
传统核电站,说白了就是个超级高压锅,得时时刻刻防着它别炸了。
咱们这个钍基熔盐堆,出厂就给你把安全技能点满了。
它在常压下运行,万一出了啥事,那锅燃料盐会自动流出来,一遇到空气就凝固成石头,把所有放射性物质死死地锁在里面。
这根本就不是靠人操作,是靠物理定律给你兜底,安全感直接爆棚。
说到这,必须得提提主角“钍”元素了。
这玩意儿,全球储量是铀的三四倍,而咱中国,不好意思,是全球头号“大地主”。
特别是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挖稀土的时候,钍就是顺手捎带出来的“副产品”,成本低得感人。
这跟咱们过去花大价钱从国外买铀,还得看人家脸色,完全是两个概念。
钍在堆里还能自己给自己造燃料,利用率超过90%,把传统核电站那不到1%的利用率,甩得连车尾灯都看不见。
从矿石到发电,一条龙全自主,这腰杆子能不硬吗?
可能有人要抬杠了:不就是个2兆瓦的实验堆吗?
够干啥的?
格局小了不是。
这2兆瓦,证明的是咱们从理论到实践,把这条路彻底趟通了。
它就像世界上第一辆能跑的汽车,虽然慢,虽然丑,但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按计划,2030年前后,百兆瓦级的商用版就该登场了,到时候像搭积木一样,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建。
那些缺水的内陆、偏远的海岛,都能用上这种“即插即用”的清洁能源。
当然,我知道有人会说,从实验到商业化,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这话不假。
可回想一下,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搞高铁,搞空间站,哪一次不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干出来的?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想要什么,就得自己撸起袖子干。
五十多年前,美国人站在技术之巅,却因为一时的战略短视,与一个时代擦肩而过。
五十年后,中国人用最笨的办法,凭着一股子韧劲,把这条断头路给接上了。
这不是什么弯道超车,这是换了条赛道,直接跑成了第一。
当甘肃武威基地控制室里,那中子计数器第一次开始跳动的时候,屏幕前那些熬白了头的科学家们,眼里的光,比戈壁滩的太阳还要亮。
那跳动的不是数字,是一代人的心血,是我们国家能源独立的脉搏。
所以啊,别老觉得奇迹离我们很远。
它可能就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由一群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人,默默地创造着。
就像现在,在甘肃武威,那座反应堆,正安静地运转着,为我们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