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莱芜这仗的战况,说实话,脑子里第一反应其实还是那句,历史从来不缺意外。谁想到猪草沟碧水环,居然成了大决战的拐点。
华东野战军主力夜间离开临沂,神不知鬼不觉,200多里路冲过来,大军直接出现在莱芜外围,李仙洲这边,一下子头皮发麻。南面陈诚30万大军,整装待发,吕后兵团74师、5军,美械装备,三大金刚杵,压得任谁都喘不过气。莱芜,成了夹心饼。普通人看地图,也许哪里都能跑,其实没那么简单,胶济铁路跟甬鲁公路像两把软肋,明水、博山像一对钳子,这地方只有一条生路,下手慢半拍就成瓮中之鳖。
20号动手。说打就打,这架势熟悉。头仗,纯搅动气氛,吐丝口镇,整个战局的节骨眼。扫一眼地图,这地方,莱芜北十四公里,按着天时地利来了个“Y”字分割,谁在这,不管他姓李姓张都得硬挺,吐丝口等于锁住南北通道,西面泰山,东面博山,后劲无处发,谁守住了,谁说了算。
偏偏吐丝口驻的是新编36师,抗战后的伪军整编成正规,第12军的牌子,听着是杂牌,但王耀武耍了个小聪明,师长早早换成了曹振铎,黄埔第4期的种子,兵也不再是当年小反正军或者乌合之众,山东省里吃好穿好,各种补给安排到位,这支部队已经脱胎换骨。其实,说到伪军,谁都做过文章,不见得真就孬到骨子里。最早那批,抗战吃过苦头,日本人训练的那套东西学得不少,守据点修工事,有一套。
部队一到,抢着在关帝庙跟民宅改造成了一堆碉堡、暗堡,枪眼密布,庙宇屋檐都有鬼点子藏着,碉堡和地道相连,谁从外面看,就是一座堡垒。每次夜里枪炮一响,火光照天,弹药堆着几十吨,粮草也足,兵分头摸着上,还真硬,被打出火屋就再进火屋。部队想突围,36师插刀把路堵得死死的,打了两天,我军王必成的六纵连夜攻,硬是没打下来,师指挥所还挨了炮弹,伤亡数十人,代理师长罗维道也被伤,48团政委郑德民牺牲。
表面看,守军不是“自己人”,却真就撑了下来。纯靠血气,肯定不现实。内部已经中央化,主官换了血,装备猛供,工事死守靠吃喝,也挺得牢。守住了吐丝口,吹的口哨都是实打实,想快刀斩乱麻?此地不行。过去说安插“沙子”,王耀武这一招,要是全线推,早晚出事,守得住一个吐丝口,守不住整个战场的命。
王耀武主政山东,陈诚总指挥南线大军,整个布置看似精细。其实这场仗反倒让人看到,看上去顽强,关键时刻和稻草差不多。守住吐丝口,李仙洲这边真的名正言顺,一个喘气机会都没有了。外面人看,“伪军”苟延残喘,结果帮了大倒忙,把逃生线一刀剪断。粮草弹药都压在据点,莱芜守军自己也眼巴巴等补给,但吐丝口不丢,李仙洲以为自己能靠北逃重整山河,结果让华野把布防圈套死。
大家都明白一个事,打城市,谁都怕陷入巷战,消耗太大。但主力要是扎野地,还真没几个机会大逃亡。李仙洲纠结了半天,还是扛不住,五个师轰然突围。城市已难保守,抱着侥幸心理,全力北上,打算回来再说。可等到大军一动,华东野战军直接推进,莱芜城空了,后路再无;通往吐丝口的14公里,环环设卡,密集炮火,等着的伏兵早就照着地图圈好了。
刚出城的5万大军,本来想闯过去,结果张家洼一到,天罗地网直接合,部队分个七零八落,官兵混一起,打不成队,跑不成标兵,转眼间各自跑路。只剩呼喊优待俘虏的喇叭,缴械的白旗,没人再坚持。8000伤亡,换来全歼李仙洲部,山东局面一下子清楚了。
吐丝口36师硬顶三天,看似厉害,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越是死扛,越让主力大部队错过最佳求生时机。守不住的据点,反倒变成包围圈的最后铁锁。我军整体算下来,兵力接敌不再对等,战略逐歩领先。战役一总结,大家都看清一件事,纸面上的杂牌军,能真的帮守成?错,拼命的劲头,没用在点子上,一仗定乾坤,这种顽强加速全局崩盘。
回头看整个布局,一支伪军改编的师,个个都是铁头娃,撑了三天三夜,也许在他们心里,真盼望着主力能快点救回来;可上头的判断,看着死路多一条,活路少一段。战术层面没毛病,战略大局,却完全背道而驰。一仗打下来,山东的攻防主动权迅速向我军倾斜,谁再想起用伪军顽固死守这一套,都得掂量掂量,最后拼出去的那点气力,给自己添的阻力远比带来的胜算多太多。
看着战后一地狼藉,环境变了,格式变了,决心一旦出现在一方,谁都挡不住。硬顶三天的“伪军”,成了历史最无声的注脚,吹不出神奇大风,反倒把全部拼劲消耗得不值;前面耗尽,后备无着,整个兵团一起覆灭。打仗不是只凭意志、死守,有时候,脑筋能转、方向对头,才是大局所需。历史就爱这样的反转,谁想不到下一步,谁先打掉胜算。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