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学费×3000人=3600万年收入——这笔账背后,是挤爆教室的学生与被稀释的教育质量
🔍 01 触目惊心的“招生经济学”
2025年8月,河南某财经ZF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招生计划引发哗然:
师资规模:学院官网显示仅有86名教职工(含行政与教辅),其中专任教师约63人,高级职称24人;招生暴增:仅软件工程单专业2025级计划招生3000人,占全校本科招生总量(5563人)的54%;学费分层:标准方向学费1.2万/年,“金融信息化”“AI工程师”等特色方向高达1.75万/年,远超普通理工专业5000元标准。
算一笔账:若3000名学生中半数选择高收费方向,学院年学费收入将突破5000万元。而学院实验室仅20余间,平均150名学生共享1间实验室——教育资源与招生规模严重倒挂。
📉 02 批量生产背后的教育塌方
师生比失衡已踩红线:
按63名专任教师计算,师生比达1:46,远超教育部本科评估合格标准(1:18);核心课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需精细化指导,但院方公开承认“部分班级规模240人”,课堂沦为讲座式灌输。就业困境浮出水面:河南本地IT产业薄弱,郑州软件企业数量仅为武汉的1/3、杭州的1/5;2024年该校软件工程毕业生透露:“企业校招笔试淘汰率超80%,多数人未获对口实习机会”。
🏭 03 高校“招生工厂”蔓延成灾
同样的剧本正在多省高校上演:
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2024年仅“电子信息-软件方向”招2000余人,但全院导师不足百人;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校生超2900人,专任教师仅60余人,1名导师指导15名研究生,硕士论文答辩被曝“10分钟一人”收费逻辑高度一致:软件工程专业学费普遍定价1.2万-1.8万/年,约为普通专业3倍,却未配套3倍资源投入。
⚠️ 04 三重原罪:圈钱、短视、毁口碑
罪一:把学生当“提款机”
河南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仅1.5万元/年,而软件工程学生学费+财政拨款人均收入超2.7万元,边际利润高达80%;所谓“校企合作”实为收费幌子:DNIIT国际认证方向需额外支付8000元认证费,但合作方印度机构被曝无国际认可资质。
罪二:牺牲质量换规模
师疲于应付大班教学,近三年未发表重要科研成果,省部级课题数量下降40%;实验室设备陈旧:学生投诉“iOS开发实验室电脑系统仍为Windows 7,无法运行Xcode新版本”。
罪三:透支高校公信力
2024年河南IT企业调查报告: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毕业生起薪比工科院校低32%,离职率高41%;某招聘经理直言:“批量生产的简历直接进人才库黑名单”。
📢 05 紧急呼吁:教育不是流水线!
给高校的警告:
✅ 立即缩减招生规模:师生比严控1:18红线,超员专业停招整改;✅ 学费透明化:公开高收费方向成本构成,取消“伪国际化”捆绑收费;✅ 重建质量监控:引入第三方评估课程产出,与企业共建能力认证体系。
给监管部门的谏言:
🔨 叫停“人头费”财政激励:禁止按学费比例拨付高校经费,切断扩招利益链;🔨 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60%、雇主评价末位的专业强制裁撤。
💎 结语
当教室变成流水线,导师变成监工,毕业论文变成标准化产品——高校已背叛了“教书育人”的初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们需要明白:
学生不是ATM,课堂不是印钞厂,教育产业化终将被反噬!
十年后,当这批“量产码农”在技术浪潮中集体掉队,谁来为被浪费的青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