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孩子”,为何隐藏真实身份长达四十年?这个人究竟是谁?
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默默无闻度过了四十年,直到1978年才被大众所知晓。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和周总理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没有后代
关于周总理的后代问题,我们可以从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说起。
1924年至1927年,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闹革命。那时候,年轻的周恩来同志带领着一部分国民革命军前往汕头,目的是讨伐占据东江地区的陈炯明。
为了确保夫人安全,周恩来特意安排邓颖超待在广州。在送别周恩来后,邓颖超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现在她遇到了一个难题:要是告诉周总理自己怀孕的事,他一定会回来照顾自己。这样一来,肯定会影响他的重要工作。
为了不让革命事业中断,邓颖超偷偷买来了打胎药,把孩子打掉了。
等到东征行动结束,周总理回到广州,才得知这件事。当时,周总理非常生气,第一次对邓颖超发脾气,把她吓了一跳。
等气消了,周总理开始安慰邓颖超。他叮嘱她要好好休息,以后不能再做这样的傻事了。但这次流产却给她留下了长期的健康问题。
1926年,周总理要去上海工作时,邓颖超发现自己又怀上了孩子。
为了不影响周总理的工作,邓颖超选择在广州独自养胎。经过十个月的孕期,邓颖超终于到了要生孩子的时刻。
在快要生的时候,她却出现了难产的情况。那时候没有剖腹产的方法,医生只能用产钳帮忙。经过一番努力,孩子终于出生了,可是不久就去世了。
邓颖超刚生完孩子不久,蒋介石就发起了四一二政变,顿时全国到处都是动荡和暴力。
党组织要求邓颖超赶紧离开广州,以免遇到危险。同时,周总理也给她写信,让她到上海去。
邓颖超那时候身体很虚弱,因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她为了去上海,一路上躲着追捕。经过了很多困难后,她终于见到了周总理。后来,邓颖超被安排到福民医院养病。
在医院里,医生为邓颖超做了检查,结果却让人非常失望。因为旅途的颠簸和旧伤的复发,邓颖超的子宫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这意味着她今后无法再生育了。
邓颖超听到这话后,脸上露出了悲伤的表情。这时,周总理赶紧坐到她身边安慰她,劝她不要灰心丧气。周总理说:“只要革命有后代,我们没有自己的孩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一系列的不幸事件,邓颖超后来无法再生育。即便如此,周总理始终对她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有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身份大多都是烈士的遗孤。比如叶挺的女儿叶扬眉,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都是周总理收养过来的孩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周总理年轻时还收了一个义子。这个义子一直没露面,他是谁呢?
1978年,整理周总理个人物品的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一堆信件。
这些信件里提到了一个名叫王戌的人,据说他是周总理生前认的干儿子。后来,工作人员经过多方调查,终于弄清楚了当年认干儿子这件事的全部经过。
1938年,根据蒋介石头上的请求,周总理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部担任副部长,共同参与抗日工作。尽管蒋介石热情邀请周总理加入,但他却长期派人暗中监视周总理。
周总理为了避开国民党的监视,每次外出处理事情时,都只能说自己是私人出行,以免引起他们的怀疑。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周总理与这位义子有了交集。
特别的养子
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却隐姓埋名四十多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他有什么说不出的苦衷?
1939年3月,周恩来以回绍兴祭祖为由,向南京政府请假。实际上,他前往绍兴是为了和浙江新四军的领导们讨论重要事宜。
周总理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就把秘密会面和祭祖这两件事一起做了。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碰到了一个名叫王戌的17岁少年。
王戌同样是浙江绍兴人,从亲戚的角度来看,他还是周总理的表侄。
王戌从小听着周总理的故事长大。周总理在黄埔军校的岁月和在革命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他对周总理充满了敬仰。总的来说,王戌对周总理的崇拜达到了极点。
因此,在那年前往祭祖的路上,王戌不停地向周总理提问。他问的问题涉及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等多个方面。
总理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经过一番交谈,王戌对总理的敬仰之情更加深厚了。
在那次参观大禹陵的时候,周总理也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指着陵内的九把斧头,询问在场的人:“各位知道这九斧代表什么意思吗?”
当大家都愣住的时候,王戌突然说:“九斧或许和九鼎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大禹治理洪水造福全国的功绩。” 周总理听了之后,对王戌更加欣赏了。
晚上,大家聚到王戌家吃晚饭。饭后,周总理给家族里的年轻人写字留念。
绕场一周后,周总理走到王戌面前,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话:“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王戌能够有为国抗战的决心,把敌人赶走,夺回失地。
看了周总理写的字后,王戌心里激动不已。等到宴会的宾客差不多都离开了,王戌鼓起勇气对周总理说,他也想上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听到王戌这么说,周总理笑了笑,让他别着急。周总理说,现在年纪还小,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学有所成后再报效国家也不迟。
听了周总理的话,王戌立刻显得很沮丧。周总理看到王戌低着头,笑了笑说:“要不然我认你做干儿子吧,这样革命的精神就能继续传承下去了。”
王戌见状,立刻答应下来。接着,他向周总理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并大声喊了一声“干爹”。仪式结束后,周总理又给王戌题了一幅字:“乘长风破万里浪”。
书的末尾,周总理把称呼从“慕向表侄”改为了“慕向表侄义儿”。这里的“慕向”是王戌的字。这说明周总理已经正式将王戌当作义子了。
周总理在送别时,还特意给了他10块钱,让他买书。总理还说,如果以后想他了,可以多写信。
收下这10块大洋后,王戌心里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让义父失望。
后来,周总理在金华办事时,再次给王戌寄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总理穿军装的照片,在照片背面,总理亲笔写道:“送给慕向表侄义儿留念”。
王戌把这张照片看得像宝贝一样。每当他自己遇到难题,感到生活特别艰难时,他总会翻出这张照片看看,用来给自己打气。
从那以后,王戌更加努力地学习。到了1945年,也就是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他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家族中少有的高材生之一。
1949年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解放军解放了南方的各省。那时候,福建和广东这两个地方正在积极招聘人才。比如,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就来到了王戌的学校,开展了一场招聘活动。
看到这个机会,王戌激动地报名了。不久后,他就被派到了福州。
王戌一开始在福州市政府上班,做了一些杂事。后来他被调到了福建高级工业学校教书,成了一个辛勤的老师。
王戌在取得一些成绩后,经常给周总理写信。但是,不管他寄了多少封信,都没有收到回复,这让他感到很失望。
王戌觉得可能是周总理太忙了,没注意到信,所以没回信。这件事王戌也能接受。周总理是不是真的忘了王戌呢?
再次相见
他是周总理的养子,但一直保密自己的身份,40年间只见过周总理一面。
这个人和周总理之间还发生了哪些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有哪些经历?
王戌后来事业成功了,经常给周总理写信,但周总理一直没有回信。这让王戌开始怀疑,周总理是不是把他忘了?
实际上,事情并非王戌想象的那样。根据周总理身边警卫员的回忆,每次周总理收到王戌寄来的信,都会认真地读一遍。
读完这些信,他会开心一整天,并为王戌的成就感到骄傲。周总理会把这些信件收起来,好好保管。
很明显,周总理对王戌寄来的信件非常重视。既然这样,为什么周总理没有回信呢?
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嫌疑。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的各级干部,绝对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谋私,也不能搞特殊关系,一旦发现,必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毛主席定了规矩,说选人要公正,不能因为是亲戚就优先考虑。既然有这样的规定,那么作为毛主席的好帮手周总理,自然也要遵守这些规矩,不然别人可能会说闲话。
那时有个名叫陈绣云的人打破了这种常规。她是周总理的表妹。新中国成立后,陈绣云时常给周总理写信,希望他能帮自己找份工作。
因为考虑到家族的感情,周总理给她写了一封信。不过,在信里,他并没有同意帮忙找工作的请求。
接到周总理的回信后,陈绣云再也顾不上其他。她带着信件,直奔松江县政府,希望能通过县政府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出路。
县政府的同事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给她一个在文化教育部门工作的机会。
在那个年代,新中国刚开始普及文化教育。所有负责教育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忙碌和辛苦,每天都要应对许多事情。
陈绣云在单位干了一阵子,就开始觉得心烦意乱。没过多久,她就向县政府提交了申请,想要找一份轻松且收入不错的工作。
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看到陈绣云这样不讲理,直接拒绝了她的请求。没想到,这下子陈绣云更生气了,整天跑到县政府门口吵闹。
由于没有别的办法,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只能给北京的周总理写信,请他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那时候,周总理每天处理大量事务,哪有时间理会这些小事。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周总理非常生气,表示要让县政府开除陈绣云。
他同时也与陈绣云家不再来往。毕竟陈绣云的职位取得方式并不正当。要是每个亲戚都像她那样,那可真是麻烦了。
从那件事之后,周总理心里有了个疙瘩,再也不偏袒熟人。不管对方跟他多亲近,一律一视同仁。这样做既是对党的工作负责,也是为了官场的清廉风气。
1950年,王戌的父亲王贶甫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北京开会。在那里,他见过周总理一面。周总理见到王贶甫后,直接交给他一份《告亲戚朋友书》。
在这本手册中,周总理制定了十条家庭规矩,每一条都严格要求自己。他把手册给了王贶甫,并让他复印多份,再分发给每一位亲戚朋友,这样就能防止亲戚间的攀比风气了。
王贶甫回家后,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王戌。王戌这才知道,原来总理没有回信是有缘由的。
王戌明白了周总理的难处后,就不再打扰他了。后来的日子里,王戌默默地在基层工作,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出力。
2008年,86岁的王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虽然义父离开我已经30多年了,但他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当年的祭祖之旅让王戌恍然大悟。虽然周总理只见过他一面,但王戌却铭记在心。
虽然周总理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那伟大的思想和精神,却被家族中的晚辈们继承下来。从这点来看,周总理也可以说是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