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罕见曝光九零型核潜艇,“坚固海域”战术成中国海军战略?

2025-08-07 04:21 15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的大片《攻坚》仍在播出中,新一期的《攻坚》里出现了中国海军的关键装备——09IV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身影。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也是最新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09IV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在09II型解决“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基本上为中国建立起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海基战略核打击力量,在我国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堡垒海域”理论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一些早期的战略思想,是在特定地理和军事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个概念强调在某些关键海域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就像堡垒一样,目的是为了控制和保护重要的海上通道,确保国家的战略安全。随着海上力量的发展和战略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被完善和广泛接受,成为海洋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不少军事爱好者一提到弹道导弹核潜艇,估计都能呱呱叫几句。比如说中国海军,或者苏联红海军把自己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放在所谓的“堡垒海域”,这个说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多,从北到南,不知道搞出了多少个“堡垒海域”。那么,这个“堡垒海域”到底啥意思?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部署方式和运用模式到底是个啥情况?

事实上,大家所说的“堡垒海域”,基本上是冷战结束后,北约国家对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在阵位和部署方式上的一个总结,而并非苏联官方自己提出的概念。北约国家发现,苏联红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主要一直待在苏联附近海域,尤其是北方舰队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基地以外的白海和巴伦支海,太平洋舰队的潜艇,大多在千岛群岛周围的鄂霍次克海活动,也几乎没离开这些水域。

在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这些海域巡航的时候,苏联红海军还经常会调动一些兵力来掩护。比如在水面作战方面,红海军会派出大型反潜舰,专门清理那些可能藏有北约攻击型核潜艇的海域,进行反潜行动;还会动用航空反潜力量,在空中展开大规模搜潜,确保弹道导弹潜艇的安全。此外,弹道导弹核潜艇一旦出动,旁边也会派出攻击型核潜艇同行。这些水面舰只、航空反潜兵力和水下潜艇,彼此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有主攻的,也有辅助和掩护的角色。

这些海域正好是苏联能够有效掌控、确保局部海上优势的区域,把弹道导弹核潜艇放在这块地方,就像是在自己占据的“要塞”里布置兵力,理论上来说可以保证绝对的安全。北约把苏联红海军的这个部署策略叫做“堡垒战略”,而部署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海域也就叫“堡垒海域”。其实这个名字,最开始是苏联自己起的,用来描述这种布局,然后北约总结出来,再被我们从北约国家那里学到,作为一个重要的策略理念。

采用“堡垒海域”战术,主要是为了让弹道导弹核潜艇有个安全的藏身之地,避免敌方的攻击。一方面,这样的部署可以缩小潜艇被发现和攻击的范围,提高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把潜艇放在这些“要塞”般的海域,能确保它们能快速应对突发情况,形成坚固的防御阵地。同时,还能增强核遏制能力,起到威慑作用,让对手不敢轻易行动。总之,这种战术就是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最大程度保障核心力量的安全和不被摧毁。

所谓的“堡垒海域”战术呢,基本就是用一些特殊的海域,把弹道导弹核潜艇藏得死死的,这样敌人就很难找到它们,也不好攻击。一提到“堡垒战术”,其实对于苏联红海军来说,是各种战术里经过多番权衡后觉得“相对还能坚持”的一种方案,但说实话,这种部署方式也不是最高效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布置方法。就是说,它算不上理想的选择,只能算是个“折中款”。

把红海军的“堡垒海域”战术称作“最不坏的战术”,其实也挺有道理的。要知道,苏联红海军在水下装备方面跟美国海军比,差距摆在那里,差得挺远的,更别提在地理位置上相对于美国的劣势了。这些限制条件,都让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相对“可以接受”的方案,毕竟实在没有太多更优的办法。

从红海军的水下武器装备水平来看,他们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某些核心子系统的性能方面,明显逊色于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

比方说在水声系统方面,早在七十年代,美国的攻击核潜艇就已经实现了数字波束成形和多波束技术,而苏联红海军当时还在使用老旧的单波束声呐或探照灯声呐,与美国海军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静音性能方面,苏联红海军长时间使用航速切换静音的办法,因此静音效果不是他们最看重的指标。相比之下,拥有很强隐身能力的美国攻击型核潜艇,苏联核潜艇在静音上的不足比较明显,容易被人家发现。

比如说在射控指挥系统性能上,苏联红海军在艇载雷弹系统方面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和美国海军比起来更是如此。直到苏联解体前,批量生产的971型才在整体性能上大致赶上了美国70年代末的688型水平,而导弹核潜艇的差距就更明显了。

装备性能比不上美国海军,这决定了红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脱离自己体系、完全处于大洋环境中与美海军对抗时,基本上没啥机会。再加上苏联在地理位置上比美国差不少,几个主要港口不是半封闭式的,就是被岛链包围着。美军海军可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对苏联红海军搞反潜作战,比如把攻击核潜艇布置在出口处,等着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自己出来。

结合前面那个因素,一旦红海军核潜艇试图突破岛链,摆脱美国的反潜封锁线,基本上就危险重重。而把它们放在离自己基地比较近的海域,其实还能获得自己其他兵力的保护,反倒觉得相对安全——这也是“堡垒海域”这个概念的由来。不是不想开到大洋里去,而是真的没那个本事,地理和战术上都比不过人家,难以前出。

“堡垒海域”这个战略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它在提升战术效率方面倒是挺挺有作用的,主要是借助地理优势把防守阵地稳住,减少外敌突袭的可能性。利用自然屏障和完善的防御措施,能让部队反应更迅速,降低被突袭的风险,也能集中兵力应对敌人。一说白了,就是在危险海域设立一道坚固的防线,确保核心利益不受威胁,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不过嘛,限制也不少,一旦敌人“突破”或者施加压力,防线难免会变得脆弱,双刃剑的感觉。

“堡垒海域”实际操作起来的效果嘛,只能说,时间一长,反而变得越发差劲。

一来,堡垒海域的面积其实挺有限的,所以美国带头的北约成员就能轻松派出海洋调查船,经常在平时对红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活动的水域进行水文调查和信息采集。毕竟红海军的行动范围很明确,盯住这块区域进行水文收集也就够了。

再一个,平时美国海军用静音型攻击核潜艇偷偷潜入红海军布防的堡垒海域,搞猎杀行动,目标就是苏联核潜艇。要是一次没成功,还能反复试几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操作经验的积累,成功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对苏联核潜艇的行踪和习性也会越摸越清楚。

归根结底,“堡垒海域”的布局模式跟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冲刺发射差不多,几个山体洞库的位置都比较固定,只要盯着这些洞库不停地收集情报,基本上就能掌握发射车的动向,苏联红海军自然也遇不到例外。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红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就越来越不稳妥,即便在堡垒海域里活动,也经常被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跟踪追击,这也是美国海军的反潜攻势直接打到苏联家门口了,根本没把堡垒海域里的水面战、空中反潜力量放在眼里。

实际上,到这步田地,红海军如果继续死抱着那套堡垒海域的不变套路,多少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毕竟,红海军后来也没搞定潜艇的静音技术,加上苏联解体的因素,俄罗斯海军是不是已经放弃了堡垒战略,这事儿目前还说不准。

中国并没有完全沿用“堡垒海域”的战略方针。

比起俄罗斯海军,我们打造“堡垒海域”的条件还差得远。记得这个“堡垒海域”这个概念刚传到国内的时候,大家从南到北都纷纷找出了不少“堡垒海域”,一时间,从渤海到南海,无一例外都被叫做“堡垒海域”。

实际上,这些海域中不少都不太符合“堡垒海域”的标准:渤海、黄海和东海都不够深,对弹道导弹核潜艇来说,这点深度根本不能保证隐蔽;南海的水深倒是够用了,但对“堡垒海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堡垒,各国海军的舰艇,民用船只,以及海洋调查船来来去去,简直就像个“海上自由市场”,要说要具备“堡垒”条件,依然远远不够。

所以说,最核心的事情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最大优势就是隐蔽性,而最适合隐蔽的战场当然是大洋,那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走得远远的,深入到远海区域。比如美国海军从基萨普班戈基地出动的“俄亥俄”核潜艇,几乎把整个北太平洋都算作它的活动范围;在金斯湾基地出发的“俄亥俄”则把整个中太平洋当成了任务区;法国海军则把西非沿海和加勒比海域作为它们的行动范围;而英国皇家海军的“前卫”级,就在福克兰群岛附近部署,人家从不讲“堡垒”不“堡垒”,这才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常的部署方式。

对于咱们来说,弹道导弹核潜艇迟早得走出远洋,关键就是啥时候能拿下制海权,归根到底,只有拥有了制海权,弹道导弹核潜艇才能自在地行动。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