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计算美国禁运石油和中国禁运稀土的后果,卡脖子谁更狠

2025-07-29 20:15 140

前言:自从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攻击一直持续不断。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破坏“中国制造2025”计划,意在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经过多年的对抗,尽管美国的贸易战未能成功,但美国并不会就此停手,它必定会不断寻找中国的弱点,甚至可能联合盟友一起攻击中国的退路和突围方向。

一:历史的教训

在历史上,美国曾对苏联发起过一场贸易战,成功地将苏联击倒。美国的策略从石油开始,1974年,美国财政部长威廉·西蒙与沙特达成协议,沙特同意将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作为交换,美国将向沙特出口武器。这个协议签署后,欧佩克组织的其他产油国也纷纷跟随。此举不仅巩固了美元在全球的地位,还促使美国开始将石油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那时,苏联的美元来源主要依靠两项出口:武器和石油,其中石油占了60%至80%的美元收入。

苏联为什么需要美元呢?因为它缺乏足够的粮食资源。尽管苏联的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土地处于高纬度地区,无法种植高产的温带作物。而且,苏联的耕地年降水量仅为700毫米,产粮区经常遭遇旱灾,农业水利设施投资不足,重工业却得到了优先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依赖美国进口粮食,每年进口600万吨。苏联出口的武器和石油所赚取的美元有一半以上用于购买粮食。

美国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对苏联的经济弱点非常了解。在他的策划下,美国加大了对波兰的渗透,波兰的团结工会被美国收买,领导人发起了反抗运动。1981年,波兰政府逮捕了团结工会领导人,美国趁机对波兰政府和支持苏联的波兰实施了制裁,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设备禁运。1983年,美国又推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将苏联石油开采贷款的利率从7%提高到17%,导致苏联从西伯利亚通往西欧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计划遭遇阻碍。此外,美国还规定欧洲进口苏联天然气不得超过30%,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有效切断了苏联的资金来源。

1985年,美国与沙特达成增产协议,沙特的石油产量从200万桶增加到1000万桶,使得油价迅速从每桶35美元跌至10美元。在1985至1988年间,油价下降了129%,苏联因此损失了400亿卢布,其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此时,美国开始对粮食问题施压,1987年,美国推迟与苏联的粮食进口谈判,迫使苏联转向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粮食。美国鼓励这些国家抬高粮价,使得小麦价格从133美元/吨上涨到207美元/吨,迫使苏联耗尽外汇储备,不得不使用黄金购买粮食。

1990年,随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价上涨到每桶34美元,沙特迅速增产,然而美国通过抛售500万吨石油储备让油价再次下跌,这使得苏联的经济无法恢复。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国际市场获得了1400亿卢布,并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将这些卢布全部抛售,造成卢布贬值,同时美国也做空黄金,导致国际金价崩盘。最终,苏联无法再承受这一经济打击,戈尔巴乔夫前往美国寻求贷款,而美国提出的条件是苏联解除对立陶宛的制裁。戈尔巴乔夫同意了这一要求,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加盟共和国的分裂,最终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82年,美国经济顾问亨利·罗恩曾建议里根总统:“美国应通过引诱苏联进入军备竞赛,同时停止对苏联提供必需品,10年内就能看到苏联垮台。”美国最终确实成功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

二:

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教训,那些经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国家,最容易成为美国贸易攻击的目标。苏联并不像美国那样拥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其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石油在国家经济中的占比过于庞大,且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同时出口也严重依赖西欧。相比之下,美国的工农业发展较为全面,拥有更多的出口市场,因此不容易遭受苏联的贸易反制。通过石油、粮食和贷款形成的紧密打击,美国几乎不给苏联任何喘息的机会。随着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很多美国专家提出对中国实施石油禁运,以此彻底制约中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天的石油需求已达到730万桶,炼油厂的日产量为1250万桶,而战略石油储备仅维持不到30天。中国约50%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25%来自非洲,85%的进口石油则经过印度洋航线。

印度洋航线不仅是中国进口石油的关键通道,也是中国与欧盟、非洲和中东之间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2005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如果中美发生冲突,美军只需要在印度洋拦截中国的远洋运输船队,便能轻松获胜。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海运,并且经过的海峡有限,其中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是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石油运输路线,而宫古海峡和巴林海峡则是从美洲进口石油的通道。美国海军第五舰队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并通过位于迪戈加西亚的基地掌控着印度洋航线;在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美军也监控着马六甲海峡。由于这些关键地点远离中国,美国完全能够封锁这些航道,而不必担心中国的反击。

如果中美发生冲突,美国可以立即要求所有前往亚洲的油轮安装电子准运证,实时追踪油船的位置,并实施“强制配额”,对亚洲各国进行原油进口配额分配,以防它们向中国转运石油。美国还可以派遣人员监督位于日本和韩国的30家大型炼油厂的运营。对于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所有从中国进口石油的船只都必须经过第一岛链的六个海峡,美军可以在这些海峡设立封锁线,并通过海军扣押进入封锁区的中国船只。若船只篡改准运跟踪系统,或者违反封锁规定,美军有权使用火力迫使船只停航,若船只卸货后空载返回,亦可将其扣押或击沉。

二战期间,美军曾对日本展开过类似的海上破交作战。当时,日本92%的石油依赖海上运输,海上航道是日本经济和军事的生命线。一旦战争爆发,美军就开始以潜艇破坏日本的港口和航道,一艘艘满载战略物资的日本船只被送入海底。面对日益枯竭的资源,日军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护航舰艇和反潜武器,日本几乎无法有效反击,商船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到1945年1月,日本的南海往返船只仅剩下35艘。

从1945年3月开始,美军派遣B-29轰炸机在日本周围海域投下1.2万枚水雷,几乎每3艘经过的日本船只就有1艘触雷,造成运输量下降了98%。石油、煤炭、铁矿石、铝土矿和粮食的进口锐减,日本的大量飞机和舰艇因燃料短缺无法使用,兵工厂由于缺少钢铁和铝材料无法正常生产。战前,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商船国,拥有2568艘民用船舶,连同战争期间新建的船只,总吨位达到1009万吨。直到日本投降时,他们损失了843万吨的船只,这充分展示了美军海上破交作战的巨大成效。

三:

与日本不同,中国拥有不同的石油进口途径。日本没有石油资源,在遭遇石油禁运时,难以满足日军的石油需求。然而,中国在面临海上石油禁运时,仍可通过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陆上石油进口来保障石油供应。这些位于内陆的石油管道设施是美国无法摧毁或拦截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阿拉山口管道每天能输送40万桶原油,而中国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管道每天的输油量为60万桶,另外,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每天可提供160万桶原油。这些原油大多用于出口到日本和美国,若能够全部供应中国,则中国每日的石油供应量将达到260万桶。在紧急情况下,中俄还可以快速铺设新的石油管道。中国在平时建设石油管道的速度为每天1.6公里,若发生战争,战时可以在六个月内建设一条从斯科沃罗季诺到大庆的石油管道,输送能力可达每日七八十万桶。在新管道建设完工之前,俄罗斯还可以利用铁路运输石油,虽然铁路每日的输送量仅为4万桶,最大运力也只有每日22.8万桶。

中国还有多种应对策略。中国已经建造了从孟加拉吉大港、缅甸皎漂港至云南,再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港至新疆的油气管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石油进口,但运量有限且成本较高。这些港口位于印度洋,若美军封锁这些关键港口,仅需一艘战舰就可切断油船卸载。若美军封锁皎漂港,中国每天将失去44万桶石油供应。最直接且高效的方式是实行配给制和限制汽车使用。二战期间,美国通过配给制成功减少了32%的私人汽油消费。

2017年,中国的日常石油消费为300万桶,通过配给制,消费量有可能下降三分之一,总需求可减少超过8%。例如,中国的一辆重型卡车每年消耗144桶石油,若减少5%的使用量,便可节省11.2万桶石油,这足以满足上海一天的石油需求。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混合燃料。2018年,中国煤制甲醇的产量为每日260万桶,若发生封锁,甲醇可替代15%的柴油,每天大约需要60万桶甲醇,这样可节省约30万桶原油的进口。此外,与日本完全依赖石油不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更为多元。中国的能源消费中,65.7%来自煤,18.6%来自原油,5.9%来自天然气,9.8%来自新能源。中国自有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3.2%,而消费增长率为16%。

2013年,中国年产天然气1210亿立方米,而消费量已达到1692亿立方米,进口量为534亿立方米(其中46.5%来自土库曼斯坦,17.8%来自卡塔尔,9.3%来自澳大利亚,6.8%来自马来西亚,5.5%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对外依存度达到31.6%,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已增至450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东的液化气和中亚的管道天然气,其中从土库曼斯坦进口的年天然气量为650亿立方米。与缅甸的天然气管道年进口量为120亿立方米,而2013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仅占中国进口量的不到1%。但随着中俄天然气合作的加强,俄罗斯每年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天然气供应。

如果美国宣布对华石油禁运,初期中国可依赖7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实施配给制后,石油消耗减少35%,通过甲醇燃料替代,原油需求可减少61.5万桶,加上每天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进口的140万桶石油,石油储备可维持10个月。如果配给制再减少到40%,并铺设新的石油管道每日输送40万桶石油,那么中国的石油储量可维持17个月。如果将配给制降低至45%,新的石油管道每日输送80万桶,那么石油储备将能支撑8年。时间越长,国际压力就越大,因为中国进口了全球10%的石油产出,封锁导致石油供应过剩,油价暴跌,产油国收入减少,这将促使他们反美,迫使美国分散兵力应对。而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及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远远超出中国军队的需求。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时日均燃料消耗量为40万桶,而中国的每日原油产量为400万桶,因此中国军队并不担心油料短缺。

面对美国公开违反禁令并试图阻止中国的油轮航行,如果美国开火,则相当于向中国宣战。应对美国远程海上石油封锁的最佳方式是打击封锁者。近年来,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行动中有效保护了中国的油轮航行,同时在吉布提设立了海外保障基地。但当前中国海军的能力还不足以保护大量往返的油轮。以往,中国海军的任务主要是延缓美国舰队在台湾海峡的抵达,远洋力量仍显不足。然而,近年来,中国正大力发展航母战斗群,以应对美军对远洋油轮构成的威胁。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3艘航空母舰,而美国将拥有11艘航母,最多可部署6个航母战斗群,其中2至3艘可能部署到台湾海峡,另有3至4艘航母可能部署到印度洋以拦截中国的油轮。届时,中国海军的三个航母战斗群大约能够保护一定数量的远洋油轮。预计到2030年,中国海军将拥有一支与美国海军抗衡的海上力量,美国将面临如何与中国海军作战的挑战。

四:

美国的资源封锁可能影响中国的经济,但中国是否能够反制呢?答案是肯定的——稀土便是一个重要的反制手段。稀土元素是指17种稀有金属的总称,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当今科技发展迅速,每六项新技术中就有一项涉及到稀土的使用。稀土在多个行业中不可或缺,包括荧光、磁性、激光、光纤通信、氢储能、超导、光学仪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在钢铁工业中,稀土有着净化、合金化、变质等多重作用。仅仅在碳素钢中加入0.05%的稀土,冲击值便可提高70%至100%;在生铁中加入稀土,力学性能可提升1至2倍。稀土在有色金属中应用时,能细化晶粒,显著改善机械和物理性能。稀土镁合金在飞机结构中被广泛使用,F-22隐身战斗机中大量使用了稀土钛合金与稀土镁合金。稀土发光材料也是武器显示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材料在机械、冶金、航空航天、造船、核电领域的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切割、熔炼和喷涂中有着广泛应用。

雷达技术中的行波管、磁控管、真空管、移相器、调谐器、滤波器以及相控阵元件中的环形线圈、射频环行器都离不开稀土磁体。稀土元素对永磁电机的性能提升也非常显著。美国的空空导弹、反辐射导弹、巡航导弹、卫星制导炸弹等武器装备中,都使用了钕-铁-硼稀土永磁电机作为伺服电机。稀土也广泛应用于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以及激光制导武器中。钕、错、铈等稀土元素是优良的玻璃着色剂,镧玻璃具有高折射率和低色散,含有稀土的光学元件被广泛用于望远镜、瞄准镜、激光指示器、夜视设备、相机镜头、摄像机镜头、数字液晶显示器及军用车玻璃等。氧化钇稳定氧化错耐高温陶瓷涂层可提升涡扇发动机的高温隔热层,镧系稀土铁氧体材料则是重要的隐身涂层,而现代芯片封装也在使用稀土陶瓷。

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较为丰富,全球的稀土储量约为1.2亿吨,其中中国拥有44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6.67%。中国的稀土种类齐全,矿品位高且矿点分布合理。然而,非法开采导致储量急剧下降。1980年代至2006年,因未意识到稀土的战略价值,中国对稀土的采掘没有有效控制,年产量从1980年代的20吨暴增至2006年的8万吨,几乎占据了全球稀土年产量的90%。各大稀土企业因过度竞争和杀价导致稀土价格暴跌,甚至低于泥土价格,许多外国稀土企业因此倒闭。随着过度开发,稀土资源不断下降,到2009年剩余储量已降至1859万吨。相比之下,巴西、越南、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的储量分别为2200万吨、2200万吨、1200万吨、690万吨、340万吨和140万吨。美国的未探明资源丰富,仅科罗拉多州就拥有大约1000万吨的稀土储量。自2006年起,中国开始逐步加强对稀土的出口管控,但依然生产了全球80%的稀土。

五:

全球目前只有11个国家能够生产稀土,2018年全球稀土的总产量为17万吨,其中中国生产了12万吨,澳大利亚生产了2万吨,美国生产了1.5万吨,缅甸生产了5000吨,俄罗斯生产了2600吨,印度生产了1800吨,巴西生产了1000吨,泰国生产了1000吨,越南生产了1000吨,布隆迪生产了1000吨,越南再次生产了400吨,马来西亚生产了200吨。2018年,美国进口了27568吨稀土矿石,其中80%来自中国,6%来自爱沙尼亚,3%来自法国,3%来自日本,其余8%来自其他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这20%的进口量也大部分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总的来说,无论是军方还是民间,美国所有使用的稀土金属、合金和磁铁几乎都依赖于中国,即便不是直接从中国进口,也是在其他国家通过中国间接采购的。美国几乎没有稀土储备,只有少量的稀土氧化物和镝金属储备,但如果没有中国的加工,这些稀土资源仍无法使用。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已经达到极致。

自2010年起,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稀土资源的严重依赖性,曾公开宣称“稀土危机”,并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解决稀土供应问题。尽管全球各地都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例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储量足以满足美国使用50年,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也能供美国使用100多年,其他国家的储量同样不容小觑。理论上,美国可以不经过中国进口稀土矿石,但问题在于,其他国家的稀土矿种类不全面,绝大多数矿石只包含轻稀土元素,如镧、铈、镨、钕、钷、钐、铕等,而对军事工业至关重要的重稀土元素,如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等,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此外,美国的稀土产业链并不完整,世界上只有中国具备完整的稀土精炼能力。美国本土开采的稀土矿石最终也要运到中国进行冶炼和加工,才能变成稀土金属、合金和磁铁材料。

若美国希望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就必须在技术和环保方面投入巨大资金与精力。要建设采矿、选矿和冶炼系统,预计需要十至二十年,而美国的高技术企业和军方显然等不及。当前,美国的应对方式一是与澳大利亚合作建设稀土分离厂,二是研究从煤炭中回收稀土,以及开发减少和替代稀土的技术。中国对全球稀土的主导权不仅体现在储量上,更体现在生产能力和技术进步上。中国拥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稀土合金产品方面。稀土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开采原矿和选矿过程,中游的稀土金属和合金生产,以及下游的永磁材料和稀土催化剂的制造。

在上游和中游领域,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在下游领域的技术和工艺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稀土专利数量超过美国及其他所有国家,每年稀土相关的专利申请量也超过全球总和。中国积累的专利比美国多了2.3万件,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不再单纯出口原矿,而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2018年,全球共分离出14.6万吨稀土,中国的产量占到了78.8%,达到11.5万吨,全球90%的稀土金属合金,60%的钐钴磁体和75%的钕铁硼永磁体都来自中国。如果中国对美国实施稀土禁运,美国的武器生产将立即停滞。美国唯一的选择是要么生产不含稀土的低性能武器,要么花费十几年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稀土产业链。

六:总结

由此可见,美国对中国的石油禁运并不会摧毁中国,只是对中国的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而中国对美国的稀土禁运同样不能摧毁美国,但会极大地影响美国的武器制造和科技研发。中美作为世界大国,彼此通过禁运打击对方并非可行之策。面对外界攻击时,产业和市场的多元化,以及掌握关键技术的一方将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若对方发动攻势,期待通过妥协解决问题显然不现实。软弱和退让只会适得其反,唯有强硬反击,才能以战止战。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