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这么多年,市值潮起潮落,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是那个站在风口的猪?别逗了。
你敢问问自己,手上的股票今年到底是挣了还是“被埋”?朋友,每一次牛熊转换,赢家永远只有极少数,不是因为他们比你聪明太多,而是他们看明白了一个简单又玄的东西:估值。
说白了,这估值就像是你买东西要不要砍价的门道,买贵容易追悔,捡便宜总有出头之日。
可问题也很现实,A股三千多个票,板块轮动眼花缭乱,哪只是真正被低估了,哪些反而是美丽的“击鼓传花”?
是不是所有涨得猛的你都该上车?是不是只要跌下去就是机会?
会不会,追涨成了接盘,抄底又成了“折尔”?
等等,故事总有反转,你以为低估板块真就低到了谷底,还是情绪过头?那高高在上的成长股,能一直“飞天遁地”不回头吗?
说穿了,大多数人就是和感觉、和情绪、和短线K线赛跑,结果永远落在了后头。
那今天,咱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好好八一下最近这盘A股估值的热闹戏,看看哪些板块值得押宝,哪些恐怕还得悠着点。
先来看那些人人嫌弃的“低估区”。
消费、白酒,最近是有点颓。
网上铺天盖地的段子——“国人喝不起茅台,空瓶回收倒赚一大波”,是调侃还是无奈?
消费意愿是真低,白酒销量掉到地心,机构也在上演“你丢我捡”的把戏。
可冷静下来想,谁还能否认白酒在中国的江湖地位?哪怕是行业出清的大浪淘沙,把那些靠刷销量混日子的都洗出去,剩下几家头部,基础还稳得一批。
这种估值砸到底的感觉,从历史上看,往往正是捡漏的“败犬时刻”。
再聊农业、养殖,多少年了,这俩一直是A股防御性最强的分母,逻辑很简单:民以食为天,政策年年喊保粮食,猪、鸡、牛挡不住周期下杀,但但凡跌过头,哪天政策又一声呼喊,资本转身就是春天。
尤其当前低估值,反弹起来往往就是悄无声息让你“发现晚了”。
家电龙头,看起来似乎枯燥,但说到现金流稳健,不提风险承受力都说不过去。空调、冰箱、洗衣机,那叫一个“国民刚需”,觉得它慢?可也很难亏它钱。
和那些天天涨跌停烧脑的概念股比,这种慢热型反而最能陪你熬过起伏。
这些低估板块如今被嫌弃得不行,买入拥挤度最低,筹码最容易锁定,等整体预期稍微一提,弹性可真的不小。
这类被边缘化的角色,往往就是下个周期的“潜力股”,没激情,但耐力更强。
然后就要把镜头转到“合理区间”了。
成长股扎堆的创业板、深证100,最近你看着可能不惊艳,但得承认人家有自己的节奏。
数字经济、新能源,属于长坡厚雪的故事,逻辑讲得透。
讲道理,这种在30%到70%分位之间的,看起来不便宜不便宜,也不算贵,恰好适合那些愿意碎步慢行、又怕心跳加速的投资人。
长期持有,定投,下跌就加点,权重低的时候,说不定不知不觉翻红。
医药类,去年摔得“体无完肤”,但近期创新药亮点不断,小步快跑叠加人口老龄化,有点像“超级赛亚人复活”。
市场需求稳定,而且创新药有时候一个获批直接估值暴涨。
有人问医药是不是永远的蓝海?其实没那么理想,整合、分化都很烈,但整体向上的势头还在。
再说券商,有个传说,行情来了券商先涨。
这两年成交量上窜下跳,券商坐过山车。
但只要行情不塌,哪怕是低空飞行,周期一到,业绩弹性就有了。
短炒可以,长持不建议奢望太高。
新能源车、通信这些,这些年政策给足了糖,景气度居高不下。
新能源车前路可期,通信行业也有5G、物联网加持,逻辑稳。
不过话又说回来,高景气闪崩也不少,毕竟一旦炒到头,估值缩水不是没见过。
所以合理区间板块的最大优势,是性价比够,拿得安心、不怕短线震荡。
换句话说,不用天天盯着盘,爱谁谁,闭眼躺住都比追高来得健康。
反观高估区间呢,这里真是“人山人海、钱声鼎沸”。
权重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这些号称A股的压舱石,估值拉满。
但尴尬的是,拉到这个部位,已经不是钓鱼的好时机了,空间有限。
资金要真敢追,基本上是玩“谁接最后一棒”的刺激。
房地产就别提了,基本面没改多少,炒炒题材倒有热闹,进场基本是“搏冷门”,分分钟被套牢。
炒科技的朋友更不要轻敌。
计算机、半导体、芯片、科创50去年被捧成“信仰”,政策利好一个跟一个,但有多少是真业绩兑现,各位心里有数。
这类板块往往涨多了分分钟变成“斩仓杀跌”的修罗场。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预期过热透支未来,一旦市场情绪抽离,就是集体回踩。
新能源、风光电这些,讲的是宏大叙事,赛道没坍过,但一个大波动,估值直接雪崩。
军工、医药部分“黑马”,不是不行,就是热炒氛围太浓,不少板块动不动一天十几个涨停,哪能吃得准?
说白了,现在想进只能试试“摸石头过河”,风险意识可别丢掉。
一旦追高,最后一棒离你永远只差几个交易日。
有句老话,低估的往往被嫌弃,高估的才抢着买,可偏偏市场热钱的“确幸”,大多数人坚持不下去。
其实大浪淘沙,资金流向有迹可循,摩尔定律光环下的芯片、半导体会有人站岗,但老牌消费和周期性股票,耐得住寂寞,等得来风口。
不谈技术K线、不谈短炒伎俩,只从估值角度切进去,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常常造就买卖点的“反人性操作”,但最简单的估值规则,却是市场公认最难执行的“傻瓜策略”。
盘点一下,说白了,消费、农业、家电这些板块,历史位置上真没什么好说的,正是被人抛弃的那批“廉价货”。
中线资金只要敢分批进场,这轮阵痛后有望脱颖而出。
至于医药、新能源车、通信这些,稳定成长、估值合理,是现在挺靠谱的配置领域,等风来,坐得住。
而科创、军工、半导体以及过热的蓝筹,基本都赶上了最疯狂的行情,短期波动太激烈,普通人最好远观。
这波去追,真像是抢沙发票,一不小心买单的就是自己。
“炒股如人生”,牛市能笑到最后的人,真不是最快冲进来的那批,往往是那些提前埋伏、逆风布局、慢慢等来的。
机构资金早就不是看短线弹跳,更多是赌格局和周期,散户太想冲动追高,反而容易卖在地板、买在天花板。
信我一句,这世道,耐心和分批布局才是王道。
别天天只想着天上掉馅饼,低估区的筹码,反倒最值得抱紧。
老生常谈,每一次市场分化,都是资金洗牌,别做“韭菜之王”,别做倒在黎明前的逃兵。
该等还是得等,该买就要稳住,不贪不躁。
数据会说话,眼睛别只盯着涨幅榜,更多时候,历史低位的板块给机会悄无声息,等你回头,已经涨了一大截。
说了这么多,咱掏心窝一句,市场才不在乎你赚不赚钱,也不会专为你设计什么舒适区。
能不能穿越牛熊,赌的不是你的直觉,而是能不能理性管好那点贪心和恐惧。
投资路上走到头,拼的绝不是胆子大小,而是心态耐力和对估值的敬畏。
你愿意上抖音、看短视频,刷热榜追涨杀跌,但有没有静下心,整理过手中各板块的真实估值、资金流向?
有没有反思,到底你想赚快钱还是慢钱?
都说行情来了人人是股神,其实,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该加就加、该忍就忍的“磨心人”。
不贪婪、不恐慌,只看基本面和估值趋势,这才是韧性最大的投资法宝。
真想在A股活得久点、活得滋润点,今天就打碎原有那点“冲动本能”,回归理性、坚持自律。
你同意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近都关注过哪些板块、怎么判断该出手还是再观望?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