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国军高层暗战正酣,刘邓大军生死未卜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东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徐州、郑州两大战区合并后仍难挽狂澜。此时,一支精锐部队正从山东胶东地区紧急西撤,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命运,也悬在这支部队的动向上。国民党军统帅部内部,关于如何应对危局,早已炸开了锅。是谁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谁又能力挽狂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白崇禧紧急飞抵信阳,国军高层暗流涌动
信阳,这个位于豫南的小城,在解放战争的特殊时期,成了国民党军的一颗重要棋子。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飞抵这里,设立九江指挥所,目标直指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原在胶东作战的王凌云被紧急调往南阳组建第13绥靖区,整编第25师黄百韬部也正加速向信阳靠拢。
这些军事行动背后,却隐藏着国民党军内部的激烈冲突。白崇禧对身边的作战处处长覃弋鸣下达命令:“务必催促黄百韬本月底前赶到信阳!”语气斩钉截铁,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忧虑。覃弋鸣已经拟好了电文,白崇禧看了一眼,又递给一旁的张轸。张轸接过电文,眉头紧锁,随即让参谋长赵子立给黄百韬发电催促。
“这个黄焕然,不怎么积极嘛!”赵子立摇了摇头。白崇禧冷笑一声:“王凌云出任第13绥靖区司令官,所以很积极;李弥扩军积极,因为他想升官;黄焕然去年在孟良崮吃了亏,没处罚他就不错了,还想升官?不积极,就催着他积极!”
张轸插话道:“健生兄,听说陈矮子气吐血了,东北又要撂挑子了,这担子,谁来接啊?”白崇禧不假思索地回答:“卫俊如。”
“卫立煌?”张轸一愣,“东北军那些将领和他处得来,也和美国佬关系不错,能搞到武器。就目前东北的情况,他会去吗?”赵子立笑了:“健公,听说卫俊如说什么也不接招,奈何?”白崇禧冷笑:“寡妇不上轿,是哭着要嫁妆的。恐怕她的心,早就跑到男人床上去了。”
胶东撤退与中原危机,国军内部矛盾重重
白崇禧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1947年,国民党军在胶东半岛苦战数月,最终被迫全线撤退。这一撤退,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军的虚弱,也引发了内部关于责任追究的激烈争论。
“山东那边,六个整编师,打了几个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张轸问道。白崇禧冷笑:“不草草收场,又能如何?东北势危,陇海路、平汉路又闹腾得鸡鸣狗跳的,把重兵摆在胶东半岛的小小三角区域内,能有什么建树?”他顿了顿,继续道,“陈毅、粟裕早跑到濮阳附近休整去了。邱疯子叫嚣着要追着他们打,我是陈毅牵着他的鼻子,在搞大游行。”
覃弋鸣已经将催促黄百韬的电文拟好,白崇禧看了一眼,又递给张轸。张轸看了便让赵子立给黄百韬发电催促。赵子立摇头:“这个黄焕然,行动比不上王凌云。”白崇禧骂了一句:“王凌云出任了第13绥靖区司令官,所以很积极;李弥又要扩军,所以也很积极;他黄焕然,去年在孟良崮碰了一鼻子灰,没处罚他就够意思了,还想升官啊?不积极,催逼着他积极。”
这些军事行动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矛盾。国民党军内部,关于如何应对东北危机、如何确保中原防线,早已分崩离析。白崇禧的强硬态度,在一些人不过是自欺欺人。
表面平静下的暗流,国民党军内部矛盾加剧
白崇禧在信阳的部署,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暗流涌动。黄百韬的迟缓,卫立煌的推诿,都反映出国民党军内部的混乱。
“健公,听说陈矮子气吐血了,东北又要撂挑子了,这担子,谁来接啊?”张轸问道。白崇禧不假思索地回答:“卫俊如。”
张轸点点头:“东北,熊式辉、杜聿明不行,换了个陈诚,同样不能挽回败局。而此时,蒋先生手下的‘五虎上将’,陈诚软了,顾祝同疲了,刘峙垮了,蒋鼎文废了,也只剩下这个卫立煌,能到东北挡一挡枪了。”他笑了笑,“我想蒋先生任用他的理由很多,卫立煌这个人,指挥打大仗的能力,要比陈诚强一些;和东北军那些将领们,也能处得来;尤其是这个人,和美国佬的关系不错,能从美国人那里搞来武器。就目前东北的情况,他会去吗?”
赵子立笑了:“健公,听说卫俊如说什么也不接招,奈何?”白崇禧冷笑:“寡妇不上轿,是哭着要嫁妆的。恐怕她的心,早就跑到男人床上去了。”
卫立煌的决绝,东北危机加剧
就在国民党军高层争论不休的时候,卫立煌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拒绝赴任东北。这一决定,不仅让蒋介石措手不及,也让东北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
“卫立煌的决绝,彻底暴露了国民党军的虚弱。”白崇禧脸色铁青,“他拒绝了赴任东北,等于是在告诉所有人:东北,我们守不住了!”他顿了顿,继续道,“现在,国民党军唯一的机会,就是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阻止刘邓大军,否则,一旦刘邓和陈谢、陈粟会师,大闹中原,后果不堪设想!”
张轸脸色一变:“健生兄,你的意思是,刘邓大军一旦被围困在信阳,后果不堪设想?”白崇禧点点头:“信阳是中原的门户,如果刘邓大军在这里被围困,一旦突围失败,他们就会被迫南下,与陈谢、陈粟会师,到时候,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将彻底失去主动权!”
赵子立插话道:“健公,卫立煌的拒绝,等于是在帮刘邓大军解围!”白崇禧冷笑:“他这是在自作孽,不可活!”
表面平息下的更大危机,国民党军内讧加剧
卫立煌的拒绝,让国民党军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蒋介石一方面催促卫立煌赴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原防线的部署。
“健公,现在怎么办?”张轸问道。白崇禧沉默片刻,缓缓道:“现在,我们只能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阻止刘邓大军,否则,一旦刘邓和陈谢、陈粟会师,后果不堪设想!”他顿了顿,继续道,“黄百韬必须尽快赶到信阳,王凌云必须确保第13绥靖区的稳定,卫立煌必须立刻赴任东北,否则,国民党军将彻底失去主动权!”
这些计划,在卫立煌的决绝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国民党军内部的混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国军内耗,中原危机重重
白崇禧在信阳的部署,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暗流涌动。国民党军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卫立煌的决绝,让东北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而中原防线的危机,也日益加剧。
“国军内耗,中原危机重重。”白崇禧望着窗外,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国民党军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再不改变策略,后果不堪设想。
卫立煌的拒绝,是东北的末日,还是中原的转机?
卫立煌的决绝,让东北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也让中原防线的危机日益加剧。有人说,这是东北的末日;也有人说,这是中原的转机。卫立煌的拒绝,究竟是东北的末日,还是中原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