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近现代历史上,冯白驹将军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冯白驹将军率领人民军队在海南和各路敌人周旋二十多年,从始至终参与海南革命和解放的斗争工作。并且在解放军解放海南的时候,率领部下配合渡海部队,为海南的解放,立下了重要功劳。
不过,1955年的时候,冯白驹并没有获得军衔,这其中原因何在?
本文今天就回溯一下冯白驹将军的革命生涯。
1、冯白驹在海南的漫长斗争
冯白驹生于1903年的海南,并在青年时候,去了上海学习。在上海上学期间,冯白驹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冯白驹完成学业以后返回海南,在海南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并在1926年的时候,参加了红党。
1927年,随着大陆上的国民党对进步人士进行杀戮。海南的国民党也勾结海南的封建势力、保守势力打击进步人群。其实海南的情况和大陆还是有所不同的:那就是海南的封建力量其实要比大陆顽固。所以红党想在海南立足真心很难。但是冯白驹等人还是积极在海南动员农民群众同敌人进行较量,并组织海南红军(后来的琼崖纵队)和敌人进行武装斗争。不过,因为海南红军力量薄弱,所以队伍经常被敌人打散乃至重创。有的极端情况,海南的红军部分部队,一支队伍只剩下几十人。
不过即便如此,冯白驹依旧坚持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海南。当时海南局势错综复杂:国民党残余力量、日本占领军和海南琼崖纵队,三方势力盘根错节。
当时驻扎在海南的日军战力并不弱。琼崖纵队的武器装备又差。所以日本人觉得可以很快消灭琼崖纵队。但是琼崖纵队在海南群众基础不错,并且利用海南山区的地理优势+热带环境,不断和日寇周旋。在周旋过程中,琼崖纵队在海南建立了很大的一块根据地,并且还壮大了武装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冯白驹继续率领海南的琼崖纵队和国民党军周旋。当然,当时海南国民党军里面,也有不少我党的潜伏人员。这些潜伏人员也尽力避免让国民党部队对琼崖纵队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2、两岸的红色武装第一次会师
1950年年初,解放军大部队陈兵雷州半岛南部,饮马琼州海峡。
国民党方面此前在金门岛,重创了我军派去解放金门岛的部队。所以国民党认为,“共”军没有渡海能力,所以可以依靠琼州海峡,守住海南岛。
当然客观来说,国民党方面的这个判断也并不能认为不对。实际上当时我军高层也因为金门战役的惨败,而对于解放海南存在争议:有部分将领认为需要等时机成熟在进兵海南。最后还是韩先楚将军不断上书中央,认为解放海南应该赶早不赶晚。并且,客观来说,海南和金门的情况还是不同的:那就是金门没有我党的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支持。但是海南不同。海南毕竟存在琼崖纵队。这支部队可以辅助解放军大部队解放海南。
主席采纳了韩先楚的意见。并且指令琼崖纵队配合韩先楚。
冯白驹收到指令以后,于是号令琼崖纵队的将士:不惜一切的牺牲,也得帮助大陆的渡海部队成功在海南登陆。
在冯白驹的领导下,琼崖纵队将士舍生忘死,冒着国民党军的炮火,为大陆的解放军开辟道路。随着解放军大部队成功登陆海南,海南很快解放。而解放军大部队登陆海南,也是我军历史上,海南的人民军队和大陆的人民军队的第一次会师。
3、冯白驹没有获得军衔的原因
海南解放以后,冯白驹被安排担任海南的党委负责人以及海南军方的负责人。之后中央领导人考虑到海南的建设需要优化,所以让冯白驹专门负责地方上的建设。当时大概是在1953年左右。
我军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按照原则,在地方上工作的干部不参与授衔。因为冯白驹此时离开了军队系统,所以不参与军衔评定。
后世军事爱好者认为,如果冯白驹当时还在军队系统里,获得上将军衔应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