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飞行员牺牲时,平均只有23岁

2025-07-29 07:41 121

我们的国家曾饱受凌辱,

有一批年轻的中华儿郎,

他们不分出身、名位,

都义无反顾地将热血洒在了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

今天的推文和视频,讲的都是他们,

请读者朋友们各取所需

喜欢看视频的点击👇👇👇

作者:国馆

有一张八十多年前的,泛黄的历史照片,上面是46名年轻的学生。

在拍完这张照片以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中仅剩两人存活,其余全部牺牲,平均年龄23岁。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清华的学生,有的是世家子弟,有的是归国华侨。

本来都有着优渥的生活,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条悲壮、决绝的路。

他们是中国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学生,中国空军的第一批飞行员。

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前身是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军校航空队。

随着日寇侵略的脚步日益紧逼,当局决定以航空班为基础,在杭州笕桥扩建为了中央航空学校。

志在培养一批优秀的飞行员,组建空军,抵御日军的侵略。

逢此国难之际,千千万万的中华儿郎,选择了以自己青春的血肉之躯,去谱写一篇篇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

林恒,他的姐姐是众所周知的民国大才女林徽因,父亲是林长民,叔叔是曾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与妻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

林恒本来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读书,成绩优异,前程可期。

1935年,因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而受伤。

康复后放弃清华的学业,报考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并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成了一名飞行员。

1941年,日军空袭成都。

林恒驾驶的战机性能明显不如日机,但他没有丝毫畏惧,英勇作战。

在击落一架敌机之后,不幸头部中弹,连同战机一起,坠毁于双流南门。

年仅25岁。

2024年4月,被列入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

陈怀民,生于军人世家。

父亲曾在日本军校留学。在学校时,和一名叫坂垣征四郎的日本同学发生冲突,打残了后者的耳朵。日本侵略中国国土时,坂垣征四郎为其中一员,任大将。

陈怀民的父亲回国后,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积极分子。

陈怀民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尚武,爱国。

少年时,曾斩获武术大赛的冠军,极度崇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驾驶“致远”号撞向日舰,最终沉入黄海的邓世昌。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陈怀民目睹日军轰炸上海的惨状后,毅然参军。

亲历了早期淞沪会战的艰难,认识到,中国急需一只强大的空军,报考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在学校任教的美国教官赞扬他“未来必是中国最优秀的飞行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学有所成的陈怀民在杭州空战中一举击落3架日机,初露锋芒。

同年,日本空袭南京,陈怀民再次驾驶战机迎敌。在击落1架敌机以后,被8架日机围攻。战机受损,迫降长江,鼻骨断裂,胸部重伤,昏迷3日后才苏醒。

康复以后,再参加台儿庄空战,担任侦查任务。在返航途中,被17架日机围堵。

侦察机的战斗能力不够,陈怀民直接撞向敌机,跳伞后再次生还。

1938年,日军出动36架飞机空袭武汉。

陈怀民升空才5分钟,就击落一架敌机。但随后被5架日机围攻,座驾中弹起火。

这次他没再跳伞,而是果断掉头、加速,冲向敌机,和日军的王牌飞行员一起坠入长江,时年22岁。

陈怀民牺牲后,他的老母亲哭瞎了双眼。

未婚妻在他坠机的地方跳江殉情,当时仅有20岁。

武汉现有“陈怀民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里有他的衣冠冢。

2015年,陈怀民列入国家抗日英烈名录。

张锡祜,南开大学的创办人、校长张伯苓最小的儿子。

张家以“中国不亡有我在”为家训,深刻影响到了张锡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岁的张锡祜与同学自发组建“自行车通讯队”,奔赴长城前线劳军,目睹了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决心弃学从军,考入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报考时,他在报名表上写下了“国难当头,男儿当以血荐轩辕”的豪言。

眼看日本侵略日重,张锡祜立志要向岳飞学习,收复河山。

他在飞行日记中写到:“护我河山,死得其所。”

又在赠送朋友的照片背后题词:“驾飞机炸破富士山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37年,张锡祜刚刚订婚,几日后归队。临别之际,给父亲张伯苓留言:“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

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张锡祜奉命驾轰炸机支援南京。

当时天气恶劣,座机不幸被雷电击中。

他本来可以通过迫降逃生,但因为想避开平民区,最终殒命长空,年26岁。

当时,张伯苓已是61岁高龄,正在重庆为南开大学的南迁奔忙。

听到幼子牺牲的噩耗,沉默许久后说到:“死得好!死得好!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他还强忍悲痛,告慰友人:“我早将此子许给国家,今日之事,意料之中!”

把政府发放的抚恤金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作抗战奖学金。

张锡祜在2015年,列入国家抗日英烈名录。

阎海文,“九一八事变”时,他15岁,亲历东北家乡沦陷,誓死抗日。

他认为“飞机是现代战争最优越的武器”,考入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加入中国空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阎海文负责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成功命中目标,却在返航时被高射炮击中,被迫跳伞。

降落的过程中,遇上大风,落入了日军的阵地,陷入包围之中。

他拔出手枪,击毙5人,击伤数人。

在只剩最后一颗子弹时,高呼:“中国空军,没有俘虏!”饮弹殉国,年21岁。

日军感佩他的气节,为他在阵前造坟立碑:“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日本报纸《每日新闻》因此感慨“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1937年1月,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号召日军飞行员向中国勇士学习。

展会展示的阎海文大量遗物,抗战胜利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才回归中国。

沈崇海,本来是清华大学土木专业学生,父亲从日本学成归国以后,曾任民国司法院大法官。

“九一八事变”后,眼看国土沦陷,立志报国,考入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参加中国空军,立下誓言,要“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同归于尽”!

因为飞行技术优异,被留校担任教官,专攻轰炸技术。

淞沪会战爆发后,参与空袭,成功轰炸日军军火库,后又重创敌舰。

不幸的是,在一次执行轰炸任务时,飞机尾部中弹。

沈崇海自己身为教官,他当然清楚此时最应该做的要么是跳伞,要么是迫降。

但他和搭档陈锡纯却选择了在2000米高空加速俯冲,撞向日军的旗舰。

日舰爆炸沉没,两位英雄也血染碧海。

沈崇海,年26岁;陈锡纯,年22岁。

2018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的原型就是沈崇海。

“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位老师上去了”

这是中国空军教官李向阳,1940年7月24日写的日记。

当时,日本获得情报,中国空军损失殆尽,嚣张地派出32架轰炸机,大摇大摆地空袭成都。

李向阳驾驶一架没有炮火,只配备两挺机枪的老旧教练机升空,迎面冲入敌人的机群,如羔羊入狼群,在祖国的天际,画下一道孤勇的防线。

他凭借卓越的驾驶技术,充分利用地形,与32架日机周旋。

在40分钟的空战中,李向阳成功击落3架敌机,创下了“教练机击落轰炸机”的记录。

在飞机中弹起火以后,李向阳跳伞,落地后被当地农民所救,历经千险,突破日军封锁,将他送往安全区。

临别时,一位老农民眼含热泪说道:“你活着,中国空军就没输!”

幸存的李向阳康复以后,又多次参加对敌作战。

他是中国空军第一批飞行员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截止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总计培养了超过500名优秀的飞行员。

他们大多血洒长空,生还者寥寥。

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放弃了父母,放弃了爱人,放弃了家庭,奔赴国难,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融进了神州大地,哺育着万物生长。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