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玲刚走下领奖台那会儿,手还攥着金牌呢,手机就震个不停——微信弹窗全是"冠军!""牛啊!"的消息。她爸站在后台看着女儿被记者围得团团转,突然拽了拽她运动服袖子:"别整这些虚的,打完比赛赶紧回天津大学上课去。"这话乍一听有点"扫兴",可仔细琢磨,倒像杯凉白开似的,直往人心里钻。
要说朱雨玲是谁?那可是国乒队里的"学霸型选手"。当年一边在国际赛场跟各国高手过招,一边还得啃专业书准备考博。后来真考上了天津大学,当上了公共管理学院的副教授。您别说,这教授可不是挂名的——上周末我去学校转了转,正好赶上她给研究生上课。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她举着PPT讲"体育治理现代化",板书工工整整,说话条理比讲球路还清楚。下课铃一响,学生围上来问问题,她蹲在地上拿马克笔在纸上画模型图,跟在球馆里教小队员拉弧圈球的认真劲儿一模一样。
她爸那句话搁这儿可不突兀。那天从赛场回学校,路过食堂窗口,朱雨玲还跟卖煎饼的大姐唠嗑:"王姨,我明早还得来您这儿买俩鸡蛋,赶早课来不及吃早饭。"大姐乐呵:"你这冠军架子呢?"她搓搓手笑:"啥冠军不冠军的,我就是个来上课的老师。"您瞧,这哪像拿了世界冠军的人?倒像咱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下了班还得赶回去改作业、备教案。
现在网上总说"文体不分家",可真正能把专业和爱好都做到顶尖的,没几个。有人拿了冠军就忙着接代言、上综艺,镜头前光鲜,转头连自己专业课作业都得找代写;有人出了名就飘了,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结果再碰上大赛就露怯。朱雨玲倒好,世界杯、世锦赛拿了仨冠军,回学校照样给学生改论文改到半夜,实验室的灯经常亮到后半夜。她带的研究生跟我聊过:"朱老师改稿子特别细,连标点符号都要抠,有次我论文里引了个数据没标来源,她翻了三本书给我找出处。"
要说最让人触动的,还是她爸那句"别宣传"。现在谁不想趁着热度多露露脸?可人家父女俩偏不。朱雨玲夺冠那天,朋友圈里就发了张领奖台的照片,配文就俩字:"感谢"。她爸更绝,连朋友圈都没发,跟邻居下棋时还念叨:"咱闺女就是爱打球,跟上班挣钱吃饭一个道理,有啥可炫耀的?"这种"夺冠跟上班打卡似的"心态,反而让人觉得踏实——人家不是为了名次来的,是真的热爱,是真的把这当事业干。
现在社会上总有人纠结"搞事业还是追爱好",好像这两件事非得二选一。可朱雨玲用行动证明,能把两者都干好的人,从来不是靠"牺牲"哪一个。她当教授不是为了"镀金",是因为真喜欢研究体育管理;她打比赛也不是为了"赚钱",是因为享受在球台上较量的过程。就像她常跟学生说的:"职业和爱好本来就不冲突,你把它当回事儿,它就给你回报。"
那天从学校出来,我看着朱雨玲抱着教案往教学楼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路过操场,几个小学生正在打乒乓球,她站在边上看了会儿,忍不住上前指导两招。孩子们眼睛亮得跟星星似的,她笑得跟个小姑娘似的——这哪是"大满贯得主"?分明是个把自己活成光的普通人。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