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后人墓志铭,记载着尉迟敬德的丑事,原来猛将也难逃此等尴尬

2025-07-14 15:29 176

秦琼后人墓志铭,记载着尉迟敬德的丑事,原来猛将也难逃此等尴尬

李世民麾下有两位特别出名的猛将,大家都知道,他们在民间可真是当了“门神”,一位是秦琼,另一位就是尉迟敬德。

秦琼和尉迟敬德这俩哥们,曾经把守着睡不着觉的李世民,让他能安心入眠,因此也就成了后世大家崇拜的“门神”了。

这俩人本来应该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从外人看起来,他们的关系应该是非常亲近的。

1995年,出土了一块墓志铭,结果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出现了一点“裂缝”。因为这块碑上记载了一桩关于“尉迟敬德”的丑事,虽然字面上和正史只有一字之差,可那意思却是大相径庭,真让人深思。

秦琼后人的墓志铭上记载了尉迟敬德的一桩丑闻——他曾被秦琼活捉过。

这座墓志铭的墓主叫秦怀道,正是秦琼的儿子。

墓志铭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祖叔宝,隋朝的龙骧将军,曾在高祖神尧帝时期捉拿尉迟敬德,被封为上柱国和马军总管,还被任命为秦府的右三统军。后来又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的职位,封邑在益州,食封七百户,后来改封胡国公,赠封徐谯泗三州都督,最后陪葬于昭陵。

这句话“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跟正史的记载可不太一致。《旧唐书》中只提到尉迟敬德被秦叔宝打败,并没说他是被秦叔宝生擒的。书上说“太宗遣殷开山、秦叔宝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相等仅以身免,悉虏其众,复归柏壁”。

在《资治通鉴》中,对同样的事件记载得更加清楚,“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悉俘其众,复归柏壁。”

可见,秦叔宝虽然打败了当时寻相和尉迟敬德,但是并未能够将其生擒,这一点正史记载的很明确,但在墓志铭中,却用了一个“擒”字,令人不禁生疑,难道此事另有隐情吗?

秦叔宝在美良川与尉迟敬德的那场大战,真是让人记忆犹新。

这场战斗的意义可真是不一般啊,说到收降了尉迟敬德就不提了,光是赢下这场比赛,对当时困境中的大唐来说,简直就是一针强心剂。

美良川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大唐军队首次战胜武周军,从那以后,唐军的颓势彻底转变,战局也随之大大改善。

李渊一听到这个胜利消息,团团喜上眉梢,特别对秦琼赞不绝口,在聊天中,他也显露出这场胜利的重要性真是非同小可。

在《旧唐书》里写到,李渊得知美良川一战后,秦叔宝把尉迟敬德打败,他兴奋得对秦叔宝说:“我这身肉都能给你用,当然也得赏你一些子女玉帛呀!你得加油干!”

“赐你黄金百斤,还有杂彩六千段,授你上柱国。”这份丰厚的赏赐,真是对这场战斗重要性的认可啊,同时也是对秦叔宝出色表现的奖赏,甚至还说了句“我这身肉都能给你用,当然得赏你!”

通过李渊的表现,咱们能提炼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秦叔宝可真是功劳不小;二是尉迟敬德这人,真不好对付。

关于尉迟敬德怎么投降的细节,咱们现在没啥线索,只知道是李世民派人劝降的,可不是秦叔宝把他生擒的。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关系发展是个有趣的故事。二人原本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互相欣赏,建立了很好的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合作愈发默契,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之交。虽然有时会因为对某些事情产生不同看法而发生争吵,但总体来说,他们在战斗中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是非常铁的搭档。无论是面对敌人的威胁,还是在平定叛乱的过程里,二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战斗姿态,互相扶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凡的印记。

尉迟敬德投身李世民麾下后,和秦叔宝真是成了一对好搭档,简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起初,这俩人之间毫无隔阂,彼此信任,默契十足。两人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打拼出了一片天地,风头劲爆,真是让人羡慕的兄弟情。

时间一晃而过,尉迟敬德和李世民的关系愈发亲近。在李世民“用人不疑”的用人策略下,尉迟敬德被成功笼络,成了他最信任的心腹。不仅单靠能力,更是因为这份信任,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合作愈发紧密,真是把兄弟情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尉迟敬德的战绩就不提了,光是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就不止一次呢。这小子还真是不简单,关键时刻总能冲上去,真是把自己的命搭上,把李世民的安全牢牢守住。

李世民和王世充打决战的时候,尉迟敬德带着李世民和500名士兵巡视战区,没想到被敌军给发现了,结果竟然被上万敌人围得水泄不通,真是危险得很啊!这可真是个紧张的局面。

在李世民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尉迟敬德毫不犹豫地站在他面前,一枪就挑翻了单雄信,不光是救了李世民,还把敌军打得大败而逃,简直让人热血沸腾!这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啊!

在玄武门之变那会儿,尉迟敬德真是力挽狂澜,救下了李世民,甚至斩了李元吉,按照这么说吧,绝对是李世民登基的头号功臣,了不得啊!

这些事情,对重情重义的李世民来说,自然是一一铭记在心。不过在关键时刻,秦叔宝的决定却让李世民有些失望。

凌烟阁的功臣们排了个队,秦叔宝排在第二十四位,尉迟敬德则高居第七,得了个“武将首功”的美誉。

基于这个结果,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的关系便不会再如最初时那么好了,秦叔宝内心有怨气十分正常,他先投大唐并且立下战功,却被手下败将尉迟敬德后来居上,他居武将之首,秦叔宝却成了武将之末,如何能没有怨气?

再加上,尉迟敬德一向就管不住自己的脾气,随着战功越来越大,眼里根本就没别人。对待其他人,他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言语里透着一股傲慢劲儿。

“每次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那些人,必定要跟他们争辩一番。”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可是大功臣,居功至伟啊,可在尉迟敬德面前,连一点面子都不给,照样遭到这个武夫的言语攻击。

提到尉迟敬德的自负,其实在《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他一桩坏事。

贞观六年,李世民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尉迟敬德被邀请了。结果他发现有人坐在他之前,立马就怒火中烧,咆哮道:“你有什么功劳,竟敢坐在我上面?”

皇帝的宴席上,臣子们就算心里有点不满,也得稍微收敛一下,结果尉迟敬德一点也不在乎,直接发问,让气氛搞得挺尴尬的。

这时,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站出来打圆场,想劝劝尉迟敬德,没想到尉迟敬德突然站起身来,直接给了道宗一拳,差点把他打瞎了。

李道宗虽是皇亲国戚,虽然地位高,可在尉迟敬德面前却还是被摆到了后头。而他本是好心想劝劝,却被尉迟敬德一拳打了,真是让人看出了尉迟敬德的傲慢,真是连皇亲都没放在眼里。

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道宗都这么嚣张,尉迟敬德对秦叔宝那肯定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想想都能猜得到他会是什么态度。

秦琼后人为何在墓志铭中“作伪”?

“虎父无犬子”这话,其实就是当时人对“虎父”的一种客气说法。真正的英雄之子,往往显得平淡无奇,秦琼的情况就是个例子。他虽然是个英雄,可他儿子的表现却和他大相径庭,简直是天壤之别。

秦怀道抢了秦琼的爵位,结果被封为历城县的开国公。

秦琼去世时,秦怀道还只是14岁,当时秦琼的威名依旧在。虽然秦怀道没有他父亲秦叔宝的武勇,但他照样获得了一个“太子千牛备身”的职位。“千牛备身”在隋朝时就是负责在太子身边护卫的禁卫官,能让秦怀道参与这么重要的工作,也算是给了他老爹秦叔宝一个不小的面子。

秦怀道没能让秦家再度辉煌,做了几十年官,也是没啥起色,换了好几任,最后当上了常州义兴的县令。虽然在世时没能光宗耀祖,但六十岁去世时,生活还是过得挺滋润的。

不过到了秦怀道的儿子那一辈,名叫秦景倩,现在是越州山阴的县令。

秦怀道的这块墓志铭,实际上是秦景倩在给他迁坟的时候重新刻的内容。可能是想通过这手法让当时的官员们想到他是个贵族出身的,也可能是单纯出于孝心。无论是哪种原因,秦景倩这么做,结果却引出了“尉迟敬德”这个“丑事”。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尉迟敬德并非是秦叔宝生擒,那么,墓志铭中用这个“擒”字作伪,目的何在?

这事儿可真不能全怪秦景倩。一个“擒”字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论,可说是合情合理。也许秦景倩根本没多想,只是在讲述他认为的一个事实罢了。

武周军败给秦叔宝的唐军后,尉迟敬德虽然逃脱,没被直接抓住,但他还是“收拢残兵,守住介休”。实际上,还是个“困兽”,所以当李世民派王道宗、宇文士等人去劝降时,他最终选择了投降唐军。

从这个过程来看,尉迟敬德虽然没被秦叔宝当场抓住,但这投降的结果和被“生擒”没啥区别,顶多就是面子上好看点。

再说,在唐朝的墓志铭里,很多都“夸大其词”、“避重就轻”,比如唐朝人窦师干的墓志铭里就写了“君虽少不垂堂,而壮心奋发,战必陷阵,勇冠三军”,可说是耳熟能详,但在史料中找他的名字却难如登天。

所以,秦景倩在墓志铭里提到尉迟敬德被秦叔宝抓住,实际上是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也基本上是实情。而且秦景倩的说法其实挺低调的,没过分夸奖自己老祖宗的贡献。毕竟,秦叔宝“逼降”尉迟敬德,这事儿可真是事实。

在正史记载中,并没有因为尉迟敬德后来地位的高低而有所隐瞒,反而是对秦叔宝在美良川那场战役中“居功最高”这样的表述,真是相当客观的。

像尉迟敬德这样神勇的猛将,也难免要面对曾经不光彩的尴尬。或许,这也成了他后来居功自傲的一个原因,表面上看似目中无人,其实内心深处藏着自卑,真是让人唏嘘。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