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如果没亲身经历,真的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拿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来说,表面上看,哪支队伍出的将军多,哪个就是“人才摇篮”,可背后那些血泪账,谁又真懂呢?
1955年授衔的时候,彭德怀带出来的第一野战军在将军人数上确实排在后面,不少人就说彭老总能力一般,这种说法,实在是有点冤枉。
那年头,西北战场的局面有多难?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十五个旅,14万大军气势汹汹杀向延安。彭德怀手里只有3个团,5000人。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不是以少胜多,是以蚂蚁对大象。延安的老百姓开始撤,党中央的文件、设备全都打包转移。彭德怀站在城头,心里明白,这场仗守不住,重要的是人,得保住党中央。
延安丢了,大家都以为大势已去,可彭德怀带着队伍钻进陕北密密麻麻的沟壑里。黄土高原成了他们的天然屏障。你以为国民党就此收手?没有。
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趁机攻进来,烧杀抢掠。前面是胡宗南,后面是马家军,夹击之下,西北野战军能撑住已经是奇迹。
等西北野战军人数涨到15万时,林彪在东北已经有70万,陈毅在华东是60万,刘伯承在中原也有30万。相比之下,西北的这点人马,真的是“袖珍”了。
可这不是彭德怀能力差,实在是西北太穷。你去看看那时候的陕北,一个县能凑出几百个壮丁都算不错,山西河北随便都是数千人,江苏山东更是兵员充足。粮食呢?
一天一顿饭都算好的。到了冬天,部队里能分到半块南瓜已经是天大的恩赐。
东北野战军背后有苏联支持,华东野战军有大片根据地和民工队伍推着小车送粮送弹,彭德怀这边,打一场仗,缴获的弹药还不够补充消耗,子弹没了就拼刺刀。
你说,在这种环境下,咋可能有条件扩军练兵、培养将领?更别提什么军政大学、军事培训班了——今天还在这个山沟,明天就得换地方,连个固定的驻地都没有。
陈毅有次去陕北开会,进了窑洞,见到的就是一张破桌、几条板凳、墙上挂着退色的地图,桌上半碗冷饭还落了几粒沙。他当场就明白了,西北的苦,不来一趟根本体会不到。
山东、江苏的老百姓再苦还能支援部队,陕北的百姓自己都揭不开锅。
再说任务,林彪的目标是歼灭东北国军主力,陈毅要打垮蒋介石的嫡系,刘伯承负责跃进大别山。彭德怀呢?守住党中央。
毛泽东、周恩来都在陕北,彭德怀一旦出事,那就是全盘皆输。所以西北野战军的打法就是游击,小规模伏击战,打一仗马上撤,绝不恋战。
这样的打法,想把部队规模和干部队伍做大,确实太难。
可别小看第一野战军出来的将领。贺炳炎,一只胳膊都能带队冲锋,王震带着三五九旅种地打仗两不误,许光达没走过长征、资历不深,但打仗有一套,后来成了装甲兵部队的大将。
还有张宗逊、彭绍辉、罗元发、姚喆,个个都是硬骨头。这帮人如果放到东北、华东那样的环境里,带大部队完全没问题,只是西北的环境太苛刻,没法让他们施展拳脚。
有人说彭德怀不会带人,这就太冤了。他用人只看能力不看出身。赵寿山当年是杨虎城的旧部,后来成了第一野战军副司令。
建国以后,许光达成为装甲兵司令,王震掌管铁道兵,张宗逊当上总后勤部长,每个人在各自领域都做出了大贡献。将军不多,但个顶个是精英。
其实,彭德怀带的这支队伍,最难能可贵的不是人多,而是能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完成最重要的任务,用最少的兵力拖住了最多的敌军,靠着贫瘠的黄土高原,守住了党中央的安全。
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源,却用一腔热血和信念,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华东、东北野战军能打大仗,背后是物资和人力的支持;西北野战军什么都缺,但每个人都是浴火重生。
所以,1955年授衔的时候,第一野战军的将军数量少,不是彭德怀不会带人,而是西北的那片土地实在是太苦了。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真正的将才。
其实,有些事情,不是数字能说清楚的。彭德怀和他的西北将星们,虽说人少,却个个顶天立地,这才是最让人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