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制裁重启风暴!巴基斯坦携中国胜利崛起,沙特联盟助力中东局势转向

2025-10-10 10:59 84

在同一个九月里,一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喊出了胜利,另一个却在安理会门口为制裁重启而抗议。2025年9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把十年前被搁置的那些对伊朗的老制裁重新拾起,程序清晰、结果冷冰冰。对外界而言,这只是一次“按钮被按下”的合规流程;对伊朗而言,却是多年选择累积后的账单。

伙伴之选与战场验证

要解释这张账单,得把目光拉到邻近的巴基斯坦。两国在武器来源和军事合作上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最终在战场上显形。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军事合作是成套、长期且深度的。他们购入了歼-10C战机与红旗-9防空系统,并在2025年5月与印度的短暂冲突中把这些装备推上台前。战果被摆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击落了7架印度战机,己方零损失;地面防空网协同拦截印度导弹,整体作战体系运转顺畅。会场之外的效果更直接——印度短时间内不敢再挑起事端,其他国家对巴基斯坦的军力和稳定性另眼相看。几周后,沙特阿拉伯主动靠近,9月17日与巴基斯坦签署互防协议,重点放在海军训练和联合防御,资金与技术由沙特提供,兵力与执行由巴基斯坦承担,沙特的目标很明确:在中东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借力强者,以应对以色列可能带来的威胁。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伊朗的路径。伊朗长期偏向俄罗斯,重点采购了S-300PMU2防空系统,部署在核设施和首都周边,意在护卫核心资产。选择看似稳妥,却在2025年的一场短促而致命的冲突里被检验。6月13日起,伊朗与以色列爆发了为期12天的战争。以色列空军对核设施与导弹基地实施了直接打击,伊朗的防空网没能顶住。以色列的F-15战机轻易突破,纳坦兹与伊斯法罕的关键点被炸毁。伊朗手里虽有上万枚导弹,具备对以色列本土打击的能力,但防空薄弱让反击的效果大打折扣。战后评估点名S-300系统的反隐身能力不足,没有有效拦截来袭敌机;核专家与高层人员遭精准打击,内部渗透问题暴露。西方国家看见的是一个防护力不足、关键节点易受打击的对手,于是推动制裁恢复的胆量也随之上升。

错过的窗口

从制度伊朗并非一直在密不透风的围堵里。2015年,伊朗与几个大国签署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231号决议,把此前的一系列制裁按下暂停键,涉及武器进出口禁令与核相关物资的限制。这段时间,伊朗经济短暂松绑,原油出口恢复了一些呼吸,军工领域也有喘息的机会。

就在这“窗口期”,中国的信号其实明朗。2015年,中国军方高层到访伊朗,明确表达愿在军事领域展开合作,提供装备与技术支持;2016年,中国国防部长亲自出访,再次重申加强联系的打算。这是两个实打实的机会。伊朗的选择最终停在俄罗斯那边,没有把与中国的合作做深做实,装备更新与体系建设也随之按此前路线推进。很多年后,人们回望这些决定,才觉得那是命运的分岔口。

制裁如何重启

制裁的重启并非轻飘飘的一句“恢复”。JCPOA设计了一条极具震慑力的“保险丝”,常被称作snapback机制——当一方认定伊朗在核活动上显著超标时,便可启动快速恢复制裁的程序。这次的触发点在2025年8月28日,英法德三国正式按下了这颗“快速恢复制裁”的按钮。

程序走到联合国这一侧,出现了最后一段尝试。9月26日,中国与俄罗斯提出延长豁免的草案,希望在安理会层面给伊朗留出缓冲。安理会十五个成员国的投票结果摆在案面上:4票赞成(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9票反对(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2票弃权(韩国与圭亚那)。依据表决规则,草案未能通过。次日,9月27日,制裁条款正式生效,十年间被压下的老条款重新落地。

从“机制”说起,JCPOA与2231号决议的搭配,提供了一个相对低成本的恢复路径:不必再经历冗长的谈判,只要程序被认可,之前的武器进出口禁令与核、导弹相关物资的禁运等措施即可回归。这些条款的要害在“堵”,它不仅切断外部的装备流入,也让技术、部件、材料的获取变得异常困难,军工升级与维护周期随之被打乱。

战后与政局的连锁反应

制裁的回归快速显现为现实压力。伊朗的里亚尔汇率暴跌,进口渠道受阻,武器更新停滞。内部安全显得紧张,高层遇袭频发,亲美势力活动抬头。外交层面,伊朗外交部明确抗议,称这是政治打压;但西方并未改变方向,继续以核活动与地区安全为理由,推动限制维持。

在这样的氛围里,刚上台的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原本想以改善外交与经济为起手式,但外部制裁与内部渗透的叠加,令他的空间被明显压缩。任何试图转向的政策,都需要底层安全与经济的支撑,而这些恰恰是制裁最先切断的部分。很多时候,政治家的手脚被捆,是因为国家的“基础系统”在外力下被锁死。

迟来的反思与封锁的门

冲突之后,伊朗开始反思这条军事合作的路。有传闻称,伊朗希望购入红旗-9防空系统与歼-10战机,试图弥补防空短板。然而这些意向并未得到官方证实,现实是制裁已然重启,武器进出口禁令恢复,核与导弹相关物资的禁运重新上锁。等到想要转向的时候,门恰好关上。

此时的对比尤为刺目:巴基斯坦因与中国合作而在战场上收获体系化的胜绩,紧接着又迎来沙特的互防协议;伊朗因为在战时暴露防空与安全漏洞而遭遇更严的外部封锁,经济与政治的压力层层叠加。中东的棋盘上,强弱在短时间内变得清楚,谁更容易获得援手,谁会被进一步孤立,常常由战场之外的“合作质量”决定。

制度小科普与背后的逻辑

- 安理会制裁与投票门槛:十五个成员国,通常需满足一定票数与否决权条件才能通过决议。JCPOA设计的snapback则是一种“快速恢复”的机制,其本意是避免协议被长期拖延,一旦认定不履约,旧制裁能迅速回归。在此次表决中,延长豁免草案未获通过,4票赞成、9票反对、2票弃权的分布,意味着主张进一步豁免的力量不足。

- 军备合作的效用不止在装备:现代防空与空战更强调体系化协同,雷达、指挥、地面导弹、战机、电子战的通盘设计,决定了“看得见、打得准、挡得住”。一套装备能否发挥作用,离不开训练、维护与数据链的长期耦合。伊朗在战时暴露的问题,恰恰是体系层面的短板。

- 武器禁运的“隐形成本”:禁运不只是买不到武器,还意味着维修与升级链条断裂,备件短缺,寿命与效能下降。军备是高消耗的产业,停在原地即走向退化。

命运的分岔口

把所有节点放在一起故事的因果就不再抽象。2015年,伊朗通过JCPOA与2231号决议获得了喘息;2016年,中国国防部长在前一年军方高层到访的基础上再次释放合作信号;伊朗选择押注俄罗斯的S-300PMU2,并在2025年6月的12天战争里被以色列的F-15撕开防空缺口,纳坦兹与伊斯法罕受损,内部渗透被揭;英法德在8月28日启动snapback;9月26日,中国与俄罗斯提出延长豁免草案,投票4票赞成(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9票反对(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2票弃权(韩国与圭亚那),草案未通过;9月27日,老制裁正式回归。伊朗的外交部提出抗议,西方不予理会。巴基斯坦在5月的短暂冲突中以歼-10C与红旗-9打出漂亮仗,击落7架印度战机、零损失,随后于9月17日与沙特签署互防协议,沙特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合作聚焦海军训练与联合防御,目标直指对抗以色列可能带来的威胁。

古人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今天并不过时。选择合作对象,决定的不仅是买来什么型号的装备,更是战时能否把所有部件拧成一个稳定的体系;在制度层面,能否在关键时刻获得外部支持,同样需要长期的信任与利益绑定。

伊朗看到邻国的路径或许会生出后悔,但历史的时间表从不为个人心情暂停。制裁重新落地只是开端,里亚尔汇率的走向、内部安全的紧绷、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推进外交与经济的阻力,都在说明这场风暴还未到尾声。巴基斯坦的胜利与沙特的靠拢,则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地区国家在同样动荡中截然不同的命运。下一步怎么走,关键仍在“信与选”——信谁、选谁、选什么样的体系,这是战争之前、制裁之外的真正考题。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