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厂主:本地部署超半数,安全感是关键!

2025-10-09 21:50 161

近年来,我们总能听到人工智能这个词,它能写文章、能画画,好像无所不能。

但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个听起来有点“虚”的技术,要是放进咱们实实在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到底能派上什么用场?

它真的能让生产线变得更聪明吗?

最近,一份关于《2025工业智能体应用现状与趋势展望报告》的研究内容,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清楚今天中国的工厂主们在面对这个名为“工业智能体”的新鲜事物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工业智能体”。

说白了,它就像是给工厂请来的一位“数字大脑”或者说是一位超级聪明的“数字管家”。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机器人,而是一套能思考、能决策的软件系统,能够分析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然后指挥机器设备更高效地干活。

那么,当企业决定要请这么一位“数字管家”进门时,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报告里的数据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

调查显示,竟然有一半的企业,也就是整整百分之五十的工厂老板,宁愿花更多的钱,也要把这套“大脑”系统安装在自己的工厂内部,进行所谓的“本地私有化部署”。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现在不是都流行把东西放在云上,方便又省钱吗?

但仔细一想,这背后是企业家们最朴素也最核心的考量——安全感。

对于一家制造企业来说,生产工艺的参数、产品的设计图纸、客户的订单信息,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机密,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上传到外部的云服务器上,就好像把自家的账本和祖传秘方交给了别人保管,心里总会觉得不踏实。

万一数据泄露或者服务中断,那损失可就大了。

因此,这些企业家选择了一种更稳妥的方式,把“大脑”安在自己家里,确保所有关键数据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对“自主可控”的追求,是他们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当然,也有另外百分之三十五的企业选择了另一种更灵活的方式,那就是SaaS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云服务。

这种模式就像我们平时用共享单车,不用自己买一辆车,想用的时候扫码骑走,用完付费就行,不用考虑维修和保养。

对于一些资金不那么雄厚,或者想先“尝尝鲜”的企业来说,这种方式的门槛很低,可以快速地用上先进的智能技术,而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去购买服务器和招聘专业的运维团队。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恰恰反映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两种心态:一种是步步为营,安全至上;另一种是小步快跑,讲求效率。

这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战略抉择。

然而,要把这位“数字管家”真正请进门并让它发挥作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报告也指出了企业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面临的重重挑战,这些困难非常现实。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这不仅仅是买一套软件的钱,还可能涉及到对老旧设备的改造、传感器的安装、内部网络的升级,以及后续持续的维护费用,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其次是人才的短缺,现在市场上急需一种“跨界”人才,他们既要懂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又要懂人工智能的算法编程,这种既接地气又懂高科技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非常难找。

再者是技术本身的适用性问题,工厂的环境非常复杂,每个行业的生产流程千差万别,新来的“智能大脑”能否与工厂里那些已经工作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老旧设备顺利“对话”?

如果系统之间不兼容,互相“打架”,那么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可能导致生产停摆。

最后,数据安全问题依然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剑,即便选择了本地部署,如何防止数据被窃取或滥用,也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课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未来的蓝图依然令人振奋。

报告为我们描绘了工业智能体未来发展的三个核心趋势,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进化。

第一个趋势,是从“自动化”走向“自主化”。

过去的自动化,更像是一个忠实执行命令的士兵,你给它设定好程序,它就一板一眼地重复执行,不懂变通。

而未来的“自主化”智能体,则更像一位有头脑的前线指挥官。

它拥有“眼睛”(各种传感器)和“大脑”(高级算法),能够实时感知战场的变化并自主做出决策。

举个例子,在智能仓库里,一台自主化的搬运机器人如果发现预定路线上有障碍物,它不会傻傻地停在那里等待,而是会立刻重新规划一条最优路径绕过去,甚至通知其他机器人避开这个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拧螺丝、按按钮的操作员,而是升级为整个系统的监督者和决策者,负责处理更复杂的异常情况和制定更高层次的战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协同。

第二个趋势,是从解决“单点问题”走向实现“系统赋能”。

以前的智能化改造,可能只是针对某一个环节,比如用机器视觉替代人工质检,这就像给一个团队里只配备了一名神枪手,虽然局部能力很强,但团队整体的战斗力提升有限。

未来的方向,是将研发、生产、采购、物流、运维等所有环节的智能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智能网络。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组合,叫“大模型决策+小模型执行”。

通俗地讲,一个通用的大模型就像是公司的CEO,它能看懂全局,把握战略方向;而分布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专用小模型,就像是各个部门的专家,负责把自己领域的具体任务执行到极致。

当CEO的战略意图和专家的精准执行结合在一起时,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实现“1+1>2”的效果。

第三个趋势,是从“关门创新”走向“生态共创”。

在工业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公司之间的较量,而是整个产业链生态之间的比拼。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打开大门,与上下游伙伴、科技公司、研究机构等进行开放合作。

制造企业提供最宝贵的真实场景和数据,科技公司提供先进的算法和平台,大家共同开发解决方案,共享成果。

这就像智能手机的应用商店一样,平台方搭好台子,全世界的开发者都可以在上面开发各种各样的APP,最终形成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让所有参与者都受益。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构建我们自己主导的工业智能生态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新一轮的全球工业革命中掌握主动权,从“制造大国”真正迈向“制造强国”。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