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回想双堆集的战败:如今那片地方应该是肥沃的土地了,可是在下面埋着多少人啊。
双堆集,是皖北平原上一个小小的村子,住着大约一百户人家。1948年快到12月时,国共两军在村里打了一场整整23天的大仗。那场面真是惨烈无比,让人心里直发颤。
最后,咱们中原和华东的野战军联合起来,把兵力集中在一起。虽然付出了3万多战士的生命,但还是成功地消灭了黄维兵团的12万人,其中有4万多敌人直接被打死了。
凤凰卫视制作《淮海战役全记录》这部纪录片时,非常幸运地找到了许多亲身参与过这场战斗的老兵,还有一些老兵的子女也接受了采访。
秦基伟回忆起那段日子:
战斗结束后,政府号召乡亲们帮忙清理战场。当时有个规定,埋葬一个战士可以领到5斤高粱,埋葬一匹战马可以领到24斤高粱。第九纵队攻打的张围子村虽然不大,但周围的乡亲们积极帮忙掩埋战士和战马,最后从政府那里领到了上万斤高粱。
1948年冬天,中原和华东的野战军联手在双堆集与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了激战,这支部队是由黄维指挥的第12兵团。
18军在以前的国军里可是赫赫有名的狠角色,也是黄维12兵团的中坚力量。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他们和咱们的部队打过不少仗,基本上每次不是赢就是打成平手,从来没输过。
当12兵团被中原野战军的7个部队包围在双堆集时,兵团的头儿黄维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慌张。
他信心满满地认为,凭借这支部队出色的战斗实力,一定能够坚持到李延年的队伍从北方赶来支援。到时候两支部队会合,无论是摆脱当前的困境还是反击,都不成问题。
黄维说,他的十二万大军就摆在那儿,等着中原野战军来攻打。要不是华东野战军的粟裕调来五个纵队帮忙,中原野战军至少要打两个月才能攻下来。
第12兵团配备了美式摩托车化武器,这让当时的黄维感到十分自信。
那时候,中原野战军从千里之外的战场上打到大别山,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从山里出来的时候,人数已经不到6万了。他们手里最好的武器,也就那么几门从日本鬼子手里缴来的山炮。在双堆集战役的头几天里,中野的冲锋竟然没有太大的效果,反而自己损失惨重,伤亡人数很多。
11月30日这天,中央军委给两路大军发了电报,指示说:
从华东野战军那边至少调出两个队伍作为备用,刘陈邓他们需要用到的时候就能立即使用。
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粟裕马上安排了7纵、13纵和特种兵纵队出发。这次行动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带领,他们不分昼夜地赶往双堆集支援。
陈士榘带着三支队伍赶到了双堆集,一到地方就赶紧去找总前委商量。他提出一个想法,希望中原野战军能把指挥的位置让出来,自己来当领头的,带着华东野战军的兄弟们冲在前面打头阵。
那时候,中原的野战军已经从三个方向把黄维兵团给包围起来了。
东集团里有陈赓带的第四纵队、秦基伟领导的第九纵队,还有豫皖苏地区的独立旅。这些事情都是由陈赓负责指挥的。
南集团由王近山统领,其中包括6纵和陕南军区的12旅。这两个部队都直接归王近山指挥。
西集团有杨勇指挥的第一纵队和陈锡联指挥的第三纵队,整个集团由陈锡联全面负责指挥。
实际上,陈士榘现在已经不再担任指挥的工作了。
之后,总前委决定将华野支援的三个纵队分配到三个不同的区域,依旧由中野的陈赓、王近山、陈锡联指挥。陈士榘则需前往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协助参谋长李达工作。
陈小鲁提到,他是陈毅的孩子,同时也是粟裕的亲家,说起自己的经历时这样说:
华野的参谋长陈士榘,性格可真是个火爆脾气。一听这样的安排,他立马就不乐意了,直接拍了桌子。他大声说道:“既然咱们没啥事了,那咱们就赶紧往南走,直接去堵住敌人,把李延年给拿下。”
我父亲那时是中野的重要领导,同时负责华野的工作,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他看到陈士榘在那里发脾气,就猛地拍了一下桌子,直接对他说,你带部队来支援,主动要求打硬仗,这是好事。但发脾气可不行,你身为参谋长,这么大的官,难道还不知道军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命令吗?
后来啊,中野那边经过商量,决定让双堆集南面驻守的中野6纵司令员王近山退一步,不再负责主攻。而且呢,王近山不光让出了攻击的位置,连6纵和陕南军区第12旅的指挥大权都交给了陈士榘,让陈士榘来全盘指挥南边的所有部队。
按照上级的指示,陈士榘将陈锐霆部队的一部分交给了陈赓领导的东集团。同时,他把周志坚的13纵队伍分配给了陈锡联指挥的西集团。他自己则带领成钧的7纵,加上中野的6纵和陕南军区的第12旅,共同组成了南集团。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太理解我们那一代人。像我们这些老一辈,经历过战争的岁月,那时他们之间是否也有过小矛盾,拌过嘴,那肯定是有的!
不过,这些争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当真正的战斗开始时,全国就像是一个大棋盘,每个人都要按照指挥官的指令行动。让你往哪个方向冲锋,你就得往哪个方向冲,必须严格遵守命令,听从指挥,这可是非常重要的。
重新部署后,总前委把打头阵的任务交给了陈士榘率领的南集团。这与之前的作战安排不同,当时主攻是由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来完成的。
在双堆集那场战斗中,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代理司令员,看着战场上的形势不断变化,他迅速调集了5个纵队过去,帮助中原野战军尽快结束这场战斗。
两支大军联合作战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双堆集战役结束后,陈士榘发现中野那边缺重武器,立刻安排华野的战士们把战场上缴获的装备全都送给了中野,甚至连一颗子弹都没拿走。
1948年12月5日,解放军对位于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两大野战军的共同努力下,黄维兵团的防御区域逐渐缩小。四天后,他们的南部防线只剩下大王庄这么一小块地方,距离双堆集的中心阵地不到一里地了。
如果我们能顺利拿下大王庄,以后不管是处理尖谷堆的事,还是进攻双堆集,都会容易很多。
在大王庄,两边的士兵打得不可开交,你来我往,场面非常激烈。
最先进入大王庄的是华野第七纵队的五十九团,但他们刚站稳,还没来得及建立防御工事,就被十八军连续不断的反攻逼退了。由于损失很大,华野第七纵队的成钧司令连忙向中野第六纵队的王近山司令求助。
如今,王近山的第六纵队已经陷入了极度困境,只剩下预备队中的第十六旅四十六团还能作战。这支队伍是王近山手上最后能上战场的力量了。
左三星,原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第一营的教导员,跟记者分享了过去的故事。
在那段非常困难的时期,华野七纵向中野六纵提出了请求,希望他们能尽快加入作为战略预备队。要知道,如果不是形势危急,成钧绝不会向王近山开口提这样的要求。
当兵的,荣誉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咱们两支野战军一块儿打仗,那竞争劲儿,从领导到小兵,都跟比赛似的,谁也不想掉链子。成钧能把这请求说出来,那肯定是那时候的情况已经紧急得不能再紧急了。
大王庄的敌人跟以前遇到的完全不同。我们一进去,他们就像割不尽的韭菜一样,一批接一批地冲上来,无论如何都不后退,就是不停地反扑。
新加入战斗的中野六纵十六旅四十六团,在团长唐明春的带领下,沿着其他部队之前挖好的战壕,一次次地向大王庄发起猛烈进攻。
战斗一开始,唐明春看到对面的敌人,一个个都像是不要命一样,跟他一样敢拼敢打,非常凶狠。
守卫大王庄的部队是黄维兵团下属的第18军118师33团,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时期非常有名,因为战斗异常勇猛,大家称它为“老虎团”。
黄维把33团安置在大王庄,显然是想用这支部队作为双堆集防线的坚固支撑,确保守住最后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