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那笔看似“接盘废铁”的军购,十多年后竟成了一本活生生的战略教科书。三架在乌克兰露天停放、风吹雨淋、表面锈迹斑斑的伊尔‑78,看起来像废铁;但有远见的一方看到的,是一整套被封存的关键技术基因库。中国以约4700万美元把飞机与随附的苏制空中加油技术资料一并买下——当时有人嘲笑“花冤枉钱”;结果证明,嘲笑显得苍白无力。
先看背景与价值判断。冷战时期的伊尔‑78并非普通运输机,而是苏联为实现远程空中加油能力而量产的加油机平台,能同时为多架战机“输血”。空中加油直接决定了战机的作战半径、滞空时间和远程投送能力;换句话说,它是空中力量投射的基础设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在财政与国防开支的双重压力下,把这类“有价无用”的装备当成短期变现的资产——这是务实的财政选择,但却是战略上的短视。
再看交易的“真正货物”。买家重视的不是三架飞机当下能否飞起来,而是随飞机移交的技术资料:从耐高温密封材料、数字化加油控制,到软管收放机构等关键环节。换言之,这是一笔“买断式”的时间与知识投资:用相对低廉的代价一次性把苏联数十年的研发展链纳入本国研制体系。后果很快显现:技术消化、仿制与改进迅速推进,既有机型的加油效率提高,新一代重型加油机随之诞生,战机的航程和滞空时间成倍增长,战术从近海巡逻向远洋投送延伸,空中力量投射的地理半径被大幅拉开。
这件事的讽刺之处在于,短视的卖家换来即时现金,却丧失了长期战略后备。空中加油并非奢侈品,而是延伸国防纵深、支撑持久空战的关键能力。乌克兰用一时的收益解决了燃眉之急,却为未来留下难以弥补的短板;而买家则以较小的代价换来了跨越式的能力增长。
从国际视角看,这桩交易给各国敲响了警钟:技术与制度的传承,往往比一时现金更能决定未来的战略地位。短期收益与长期战略之间,应该有清醒的权衡。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军工技术的真正价值,常常要在时间的放大镜下才能显现。
笔者以为,国家在面对“变现”诱惑时,需识别哪些能力是决定未来走向的核心资产并予以守护;而对于追求跨越发展的国家,识别并购入被低估的技术链条,则可能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收益。那三架伊尔‑78的流转,不只是飞机的买卖,而是远见与短期主义、战略资产与流动资金之间的一场较量。今天的胜负,往往就是当年那一次看似不起眼的选择所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