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十九字惹争议!诸葛亮形象崩塌?千年骂战再升级

2025-07-10 16:12 88

咱们聊历史,总绕不开三国,聊三国,更绕不开诸葛亮。

在很多人心里,诸葛亮几乎就是智慧的化身,能掐会算,用兵如神。

但有意思的是,离那个时代最近、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它的作者陈寿,却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在书里留下了一句评价,说诸葛亮在临场指挥和军事谋略方面,似乎不是他的强项。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陈寿被后世的人们指责了一千多年,说他夹带私仇,故意抹黑。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陈寿真的因为个人恩怨不公正,还是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回到那句引发巨大争议的话上。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评语里,陈寿先是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治国才能,说他安抚百姓、遵守礼制、公平公正,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但话锋一转,他写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但是呢,他年复一年地发动大军北伐,始终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这大概是因为,随机应变和制定具体战役的谋略,可能不是他最擅长的地方吧?”

问题就出在这儿。

后世无数崇拜诸葛亮的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难以接受。

特别是唐宋时期,文人武将们简直炸开了锅。

唐朝那位战功赫赫,被誉为“军神”的李靖,就非常不认同这个看法。

李靖是真正的军事家,他知道打仗,尤其是深入敌国腹地作战有多难。

他认为,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是后勤补给。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可不是一句诗。

秦岭的山路险峻,运粮队经常发生意外。

在那种条件下,诸葛亮还能发明出“木牛流马”这样的运输工具,想方设法保障前线供给,这本身就是极高军事素养的体现。

一个能把后勤保障做到极致的统帅,怎么可能不懂军事呢?

所以李靖觉得,陈寿一个文官,根本不懂带兵打仗的复杂性。

文人的反应更激烈。

唐朝的史学大家刘知几,写了本专门评论史书的《史通》,里面就批评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有“谤议”的嫌疑,就是说有诽谤的成分。

到了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老师吕本中,更是直接写诗讽刺,说陈寿这是“私恨写青史”,把个人恩怨写进了历史,会误导千秋万代。

这种观点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逻辑:陈寿的父亲陈式,当年是蜀汉的官员,因为在街亭之战中牵涉到马谡的败绩,受到了诸葛亮的严厉处罚,被剃去头发和胡须,这在古代是一种极大的羞辱。

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会联想,陈寿写史书的时候,是不是在为父报仇,故意给诸葛亮穿小鞋呢?

这个“杀父之仇”的说法,极具戏剧性,也让陈寿“公报私仇”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史料的挖掘,人们开始发现,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如果只看到“个人恩怨”这一层,或许就小看了古代史官所面临的复杂处境。

首先,我们得看看陈寿写书时的大环境。

他是在西晋朝廷里当官,西晋的政权是怎么来的?

是司马家从曹魏手里夺来的。

为了强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司马家需要树立一个“忠臣”的榜样,来教育天下的臣子都要忠于新朝廷。

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辅佐蜀汉后主,正是“忠臣”的最佳典范。

所以,在西晋的官方意识形态里,诸葛亮是一个需要被尊崇的正面典型。

在这种政治氛围下,陈寿如果敢公然、全面地否定诸葛亮,那他面临的政治风险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更关键的证据出现在明朝。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档案时发现,陈寿当时的顶头上司张华,曾经对他有过暗示,甚至是威胁。

大意是说,你写《诸葛亮传》,如果敢有损他的名声,那你父亲当年的罪案记录,就别想被销毁了。

这说明,陈寿的写作,是处在一种被监视和被审查的状态下的。

他不仅要考虑历史的真实,还要考虑现实的政治压力和自身的安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就会有新的感受。

请注意最后一个字“欤”,这是一个表示疑问和不确定的语气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吧?”“吗?”。

陈寿并没有用斩钉截铁的语气下定论,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委婉、商榷的口吻。

他实际上是在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结论。

他承认北伐“未能成功”是客观事实,然后尝试对这个事实给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或许在“应变将略”这个层面,诸葛亮有可以探讨的空间。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在古代被称为“曲笔”。

就是当史官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直白地写出自己的观点时,会用一些隐晦、含蓄的文字,把信息藏在字里行间,留给后人去品味和解读。

陈寿这么写,一方面,他指出了北伐屡次无功而返这个历史事实,对历史本身有个交代;另一方面,他用了商量的语气,避免了直接触怒当权者,保护了自己;同时,他又没有完全神化诸葛亮,保留了作为史官的一点点客观性。

而且,我们不能只看这一句话,就断定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负面的。

在他后来提交给皇帝的《进诸葛亮集表》这篇文章里,他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词可以说是毫不吝啬。

他称赞诸葛亮治理蜀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法律和教育都搞得很好,赏罚分明,使得蜀国上下风气清正,路不拾遗。

这才是他对诸葛亮作为政治家、法治家的高度肯定。

近年来考古的发现,也为我们理解诸葛亮北伐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比如在成都发现的三国时期粮仓遗址,考古学家通过分析,推断出街亭之战后,蜀汉前线的军粮储备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还有水文记录显示,北伐期间关中地区曾遭遇连续大旱。

这些都印证了诸葛亮北伐面临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曹魏军队,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后勤补给线。

在这样的条件下,北伐最终没能成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简单地归结为诸-葛亮个人军事能力不行,确实有失公允。

但陈寿作为史官,他记录的是“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深层原因,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政治环境,他无法也无力去详细展开。

所以,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段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公案,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更公允的看法。

陈寿的那句评价,既不是纯粹的“公报私仇”,也不是对诸葛亮的全面否定。

它更像是一个身处巨大压力下的史官,在历史真实、政治正确和个人安危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的结果。

他用极其委婉的笔触,记录下了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的一面,而这恰恰是历史最真实、也最迷人的地方。

我们要求历史人物必须是完美无瑕的神,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看到他们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无奈,或许比单纯地崇拜或指责,更能让我们接近历史的温度。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