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的同父异母兄长秦武王嬴荡,仅掌权四载,便因亲自尝试举起周天子的象征性重器,结果被该重器所伤而离世,终年二十三岁。
他这样做,被许多人看作是鲁莽的行为。他在剧中的角色,就是个没什么头脑的粗人。
然而一个普通的莽夫,怎么可能获得“武”这个顶级谥号呢?
要知道,“武”在谥法里的解释:
刚毅公正称之为武;威震强敌德行优越称之为武;战胜平定祸乱称之为武;用刑罚征服百姓称之为武;自高自大最终导致失败称之为武。
远古时代,商朝的创建者商汤,以及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发,都是象征着勇武的典型人物!
秦武王掌权四个年头,具体实施了哪些政策,最终被追封为“武”这个谥号呢?
01、文治
秦武王以武功著称,其最大的建树体现在军事方面。不过,他在文化治理上的贡献同样值得肯定。
秦武王最为人诟病的事,可能就是驱逐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智谋分化瓦解合纵联盟,为秦惠文王出谋划策,协助其拓展秦国疆域,使国土面积几乎翻了一番,其功绩卓著,对秦国影响深远。
秦武王原本就厌恶张仪,等他登基之后,便编造理由将张仪遣返魏地。
这也让后人诟病他识人不明,亏待功臣。
然而从秦武王的角度审视,他让张仪离开,实有调整朝廷内部力量对比的意图。
秦武王登基时年仅十九岁,他很快便察觉到,在秦国朝廷之中,魏国的势力过于强势,占据了主导地位。
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来自魏国,王后同样来自魏国,相国张仪也是魏国人,朝中许多要员同样出身魏国。
再这么发展下去,朝堂就要失控了。
张仪这些年频繁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做了许多欺诈勒索的勾当,尽管为秦国获取了诸多利益,却也让秦国的声誉跌落到了极点。
现在驱逐张仪,既是表面上的做法来补救一下秦国的声誉,也是秦武王掌权后,对朝廷进行的一次大调整,目的是让朝廷稳定下来。
秦武王并未无礼地驱逐张仪,而是有礼地让他返回魏国,目的是让他去离间魏国和齐国,以便秦国能够从中获利。
且秦武王依然按照张仪“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的规划行动。
可以说是对张仪的利用最大化了。
秦武王驱逐张仪之后,干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
春秋战国年代,各个国家设有“相邦”这一官职。此职位地位极高,权势极大,堪称一人之下众人之首,一旦君主力量衰微而臣子势力强大,相邦便成为对君主最严重的威胁。
秦武王将相国一职更名为丞相,同时增设左丞相与右丞相两个职位,以此相互制衡,从此之后,君主的权力受到威胁的机会便显著降低。
此后相国这一官职在秦汉期间虽然偶有重现,但丞相取而代之,终究是历史演变的大方向。
秦武王还下达命令,调整了秦国的田地法规,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为秦国将来的军事行动,增加了财政支持。
他指示左丞相甘茂调整疆域划分,整治水道系统,建设堤坝和桥梁,以此提升秦国的整体实力。
可以说,秦武王掌权尽管仅持续四年,但对秦国的作用却很显著。
02、武功
秦武王在武功上的成就,比他在文治上的更耀眼。
他才刚刚登上王位,就传来了蜀地叛乱的消息。
蜀地原为战国时一个自成一体的方国,后遭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攻破,从此沦为秦国的赋税来源地。
秦惠文王刚刚离世,蜀地国相陈庄便趁秦武王年纪尚轻,杀害了秦国授予的蜀侯通国,从而掀起反叛行动。
秦武王迅速做出决断,派遣著名将领甘茂去平息蜀地的叛变,使得蜀地转变为秦国稳固的腹地。
随后秦武王把目光放到了宜阳。
他告诉甘茂,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志向: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国的车马一定要越过三川,窥探周王室。
言外之意,是要问鼎天下。
而攻打宜阳,就是实现他这一志向的重要一步。
宜阳在韩国地位重要,是周朝都城洛邑的西部通道,也是秦国向东拓展的前沿阵地。
对于秦国而言,如果志在中原,就一定要拿下宜阳。
从另一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正值铁器应用阶段。韩国之所以能位列战国七雄,关键因素在于其控制了那个年代规模最大的铁矿石资源区,即宜阳铁山。
因此韩国制造的武器很有名气,被称作“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源自韩国”。
要是秦国攻占了宜阳,控制了宜阳铁山,那么那些充裕的矿产,那些精良的武器,就都归属于秦国了。
秦军的实力,将大大提高。
所以秦武王一定要拿下宜阳。
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甘茂。
甘茂知道,这一战并不简单。
并且他脱离朝堂之后,假如朝中有人对着秦武王中伤他,恐怕秦武王的决计也要不坚决。
于是他在息壤和秦武王定了一个盟约,将来不管攻打宜阳遇到什么困难,秦武王都要相信他。
甘茂这才放心地率领大军去了前哨。
公然攻打宜阳并不顺利。韩国在宜阳布下重兵,周王室也在暗中帮助,韩国的武器又远胜于秦国。
甘茂攻城整整5个月,仍然不能行进半步。
朝中公然议论纷繁,不少大臣纷繁劝谏秦武王退兵。
秦武王也不坚决了,下诏让甘茂班师回朝。
甘茂却只回复了秦武王两个字:息壤。
这是在提示秦武王,不要忘记在息壤立下的誓言。
秦武王由此坚决了攻取宜阳的决计。他派大将乌获率兵五万,去帮助甘茂,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一战了。
甘茂和乌获没有辜负秦武王的希望。他们终于攻陷了宜阳,而后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了武遂。
自此,崤、函之险尽在秦国的操控傍边,这是秦国避免六国进攻的重要屏障。
秦国也将边境拓展到了华夏核心区域,间隔周王室地点的洛邑,尽是一望无际。
这是秦国统一全国的里程碑之战。自那之后,山东六国在战略上就转为防卫,直至消亡。
即便他们之后也进攻过秦国,但那基本上也是防卫反击性质的了。
所以光凭这一战,秦武王也对得起“武”这个谥号。
并且,已然通往洛邑的门户现已打开,秦武王就要亲身去洛邑看看了。
03、举鼎
洛邑不仅是周王朝的国都,也是九鼎的地点地。
相传大禹在树立夏朝之后,划全国为神州,收神州之铜铸造成了九个鼎,便是标志全国的九鼎。
商朝树立之后,得到了夏朝的九鼎,并做出严格的规定:唯有皇帝能运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三鼎或者一鼎。
商朝消亡,九鼎落到了周人手里。周武王曾在牧野之战之后公开展现过九鼎。而后周成王和周公在“全国之中”营建了洛邑,将九鼎安顿在了洛邑。
在先秦人的眼里,九鼎,便是全国共主的标志,是王权的标志。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问周皇帝的使者王孙满,九鼎有多大、多重,展现出了他想要统一全国的野心,也为后人留下了“问鼎华夏”这个成语。
在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是这么为秦惠文王规划雄图大业的:据九鼎,按图籍,挟皇帝以令全国,全国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秦武王尽管驱逐了张仪,可是张仪为秦人埋下的问鼎华夏的种子,却仍然在秦武王心目中生根发芽。
宜阳之战后,通往洛邑的门户现已打开,秦武王要亲身去周王室看一看,这标志着全国和王权的九鼎,究竟是什么模样。
秦武王先派叔叔樗里子打前哨,率领百辆战车直达洛邑。当时的周皇帝周赧王底子无力阻挠,只得“以卒迎之,意甚敬”。
随后,秦武王自己也亲身来到了洛邑,在周王室的太庙里见到了九鼎。
这一刻,他完成了自己“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理想。
他提出,要试一试天生神力的自己能不能把鼎举起来。
秦武王举鼎这一幕,在影视剧里往往会被塑造成一个荒唐莽夫的一时意气之举。
仿佛秦武王举鼎,只是为了展现自己天生神力。
然而前文说过,在春秋战国时期,九鼎是全国共主的标志,是王权的标志。
自从第二代周皇帝周成王营建洛邑并把九鼎安顿在洛邑以来,九鼎再也没有被移动过。
楚庄王仅仅是问一问周皇帝的使者,九鼎有多大、多重,就现已是严峻的僭越之举。
现在秦武王公然来到了九鼎面前,就现已让周皇帝的颜面扫地。
假如他真能把鼎举起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天命在秦,周皇帝的那“全国共主”的外衣,该被撕下来了。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在向周皇帝展现自己统一全国的野心,而不是一个莽夫在展现自己力大无穷。
秦武王的确把鼎举起来了。
他从小就力大无穷,举鼎在他眼里,算不上一个无法完成的挑战。
当他把鼎举起来的那一刻,想必周皇帝无颜见列祖列宗的心都有了。
大周将近800年,在他这里,天命尽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分,意外发生了。
鼎关于年轻的秦武王而言仍然是过分沉重。
他能把鼎举起来,却举不稳。
他手一软,鼎就落了下来。
结结实实地砸到了秦武王身上,当场把他砸得两眼出血,胫骨都断了。
当天晚上,秦武王重伤而亡,年仅23岁。
04、写在最终
秦武王举鼎,在秦国前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意义的时间:秦武王终究是把鼎举起来了,这自九鼎安顿在洛邑以来没有人能做到,阐明天命在秦;可是秦武王被鼎砸死了,阐明时机未到。
凭着他打下宜阳、掌控崤函之险的战果,他配得上“武”这个谥号。
凭着他不坚决九鼎、向全国人展现天命在秦,他也配得上“武”这个谥号。
秦武王无子,他的异母弟弟嬴稷继位,便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6年,霸占洛邑,灭周王朝,迁九鼎至咸阳。
在他67岁那年,他的曾孙嬴政出生在赵国。
秦国间隔成为真正的全国共主,也越来越近了。
你怎么看待这一段前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