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阵营中,不少将领和普通士兵都展现了过人的能力。然而历史洪流浩浩荡荡,个人力量终究难以逆转大势。例如吴化文的部队,在国民党序列中是无足轻重的杂牌军,起义加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却一跃成为主力,甚至率先攻入南京总统府。同样,薛岳、王耀武和杜聿明这些赫赫有名的国军将领,在抗战时期曾大放异彩,但在解放战争中,面对粟裕大将,却屡屡败北。那么,抛开胜败论英雄,单论军事能力,这三人之中谁更胜一筹?不妨看看粟裕大将对他们的评价。
薛岳:开局春风得意,后半段失准星
薛岳在抗日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炉战法”让日寇都摸不着头脑。然而在解放战争中,他与粟裕的交锋却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薛岳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之初,曾有一段“春风得意”的日子。他一出手就在泗县击败了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随后指挥四个师、十二个旅的兵力挺进睢宁、宿迁。山东野战军因此陷入困境,急呼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驰援。
然而当时粟裕正按照中央指示,忙于东线作战任务,短期内无法抽身。更要命的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也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使得山东野战军再遭败绩,淮阴、淮安相继失守。薛岳开局一度让山东野战军濒临崩溃。就在这时,陈毅提议山野和华野合并行动。中央很快批准,并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至此,粟裕实际上全面承担起了军事指挥的重任,薛岳的噩梦也随之开始。
粟裕迅速发力,先是在宿北大捷中全歼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薛岳闻讯大惊,急忙调整部署,命令整编七十四师北上攻打沭阳。但张灵甫却不愿重蹈覆编六十九师孤军冒进的覆辙,拒绝执行命令。不得不说,张灵甫此举反倒救了他自己,因为粟裕早已在沭阳以南布好了口袋阵,就等着他前来。眼看张灵甫没有上钩,粟裕掉头直扑马励武。马励武察觉情况不妙,急忙请示薛岳撤退。薛岳却强硬表示,马励武那里没有共军主力,让他放心。马励武听信了薛岳的判断,代价却是他的整编第二十六师被粟裕一口吞掉。紧接着,枣庄周毓英的整编第五十一师也步了后尘。
一连串的失败让开局连战连捷的薛岳彻底懵了,昔日名将风采尽失。蒋介石最终坐不住了,撤掉了薛岳的职务,改由顾祝同接任。粟裕得知这一人事变动后评价道:“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显然,粟裕对薛岳的评价颇高,称他为“干才”,肯定其“机敏果断”。这份评价无疑是对薛岳军事能力的尊重。
王耀武:能力全面,不只是老好人
很多人对王耀武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那位“人畜无害”的老好人形象。然而,王耀武实则是国民党超一流的名将。粟裕大将一生念念不忘的“谭家桥之败”,就是由王耀武指挥的。在那一仗中,粟裕虽然冲出重围,但方志敏和寻淮洲两位烈士却英勇牺牲。而赫赫有名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正是由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只不过最终却让张灵甫名声大噪。这才是真实的王耀武,远非影视剧里那么简单。
严格来说,粟裕与王耀武在解放战争中的正面交锋,当属一九四七年的莱芜战役。当时粟裕主动放弃临沂,诱敌深入,李仙洲因此中计。王耀武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圈套,于是急令李仙洲撤退。可惜李仙洲并未听从王耀武的命令,反而听信了陈诚的指示,最终导致全军覆没。李仙洲部队被歼灭后,王耀武曾悲愤地怒吼:“五万多人,三天时间就被消灭光了?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去抓,三天也抓不完啊。”
然而王耀武最伤心的事还在后面,那就是孟良崮战役。这一次张灵甫未能逃脱,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这场战役堪称粟裕的神来之笔,王耀武全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精锐部队被粟裕强行清零,却毫无办法。尽管后来王耀武又重建了整编七十四师,但那更多像是一种“怀念”,已无法与“老整编七十四师”相提并论。最终,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兵败被活捉。
王耀武比薛岳更为全面。首先,他具备超凡的“搞钱才能”,这在国民党内部是一张王牌,深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其次,他的情商远超薛岳,善于用金钱开路,因此在国民党内部很吃得开。第三,他具备超一流的大局观,懂得取舍。例如,他判断出了粟裕的诱敌之计,也曾劝告蒋介石放弃济南以保存有生力量。即便在功德林里,他也能以“人畜无害”的形象示人。这三项才能的加持,让王耀武如虎添翼。就连我方,对他也是肯定远多于否定,称他为“难得的明白人”或“聪明人”。
杜聿明:悲情名将,盲从的悲剧
杜聿明可谓声名显赫,尽管号称指挥了“三大战役中的两个”,但在我方看来,实则都只能算“半个”。他在东北时期,最终因被陈诚排挤而黯然离去;在淮海战役中,则是在危急关头被刘峙拉来“填坑”。因此,杜聿明身上总是带着一股悲情感,不像王耀武那样仿佛自带喜感。那么在三人之中,最厉害的是杜聿明吗?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我军将领们讨论国民党名将谁最能打时,粟裕直接点名了王耀武和杜聿明,认为他们俩是国民党军队中最厉害的。粟裕对杜聿明的评价是:“杜聿明只能打顺风仗、打不了逆风仗。杜对战争有自己的心得,但是盲从蒋介石。哪怕他知道蒋介石的做法有问题,他也还是会执行。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
反观王耀武,粟裕的评价是:“王(耀武)不一样,他对战争有独到的见解,有执行力,作战能力强,顺风仗逆风仗都能打。”在另一场合,粟裕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杜聿明打仗虽有些本事,然而与他相较,那简直是相差甚远。”显然,粟裕认为王耀武的军事能力远超杜聿明。尽管杜聿明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尤其在昆仑关战役和远征军援缅作战中声名大振,但他缺乏与我军长期、切实的大兵团作战经验。这使得他或许能胜任师长、军长之职,但在大兵团指挥上却有所欠缺。
谁的军事能力更卓越?
从粟裕的评价来看,王耀武显然获得了更高的肯定。他不仅能洞察战局,更具备独立思考和逆境作战的能力,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极其宝贵的品质。杜聿明虽然也有军事见解,但其“盲从蒋介石”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在职位和实际权力层面,杜聿明和王耀武也存在差异。虽然影视剧里提到杜聿明在功德林是“头号战犯”,职务与王耀武大体相近,且因“战区司令”影响全国而“榜上有名”。但从资历看,黄埔一期出身的杜聿明早年职务一直高于三期生王耀武。然而王耀武后期却能“党政军一把抓”,凭借湘西会战的功绩,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掌握最高党务、政治和军事决策权。相较之下,杜聿明仅是候补委员。抗战胜利后,王耀武兼任山东省主席等要职,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而杜聿明在东北虽然担任保安司令长官,但其上级仍是军事才能不足的熊式辉,他只是补蒋介石的“缺漏”。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虽获蒋介石超职权指挥,却受刘峙牵制,其指挥的部队也常有违抗命令的情况。这表明王耀武的实际权力与整合资源的能力远超杜聿明。
尽管杜聿明在后期因病身体状况不佳,但蒋介石仍对其委以重任,并非完全是看重他的纯粹军事才能,而更多是因为“能打之人皆不如他听话,听话之人皆不如他能打”。杜聿明在功德林编写战史材料时,曾将自己描绘成被无辜牵连,甚至将黄维等人的战败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这反映出他性格敦厚耿直,但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化。
笔者以为
杜聿明、王耀武和薛岳,这三位将领在民族危亡、抗击日寇的战场上,都曾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卓越的军事素养。他们大义在前,为国拼杀。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身处历史的对立面。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又深得蒋介石提携,想必他们内心也充满了纠结与复杂。杜聿明曾感慨:“我半生征战沙场,于蒋介石而言,自己已然尽责。”从粟裕的点评及两人的实际表现来看,王耀武在军事能力、大局观和人情世故方面都更胜一筹。而薛岳在初期展现出机敏果断,但在面对粟裕的连续打击后,其弱点暴露无遗。杜聿明则因其盲从和缺乏逆风作战能力,最终走向了悲剧。功德林改造获释后,他们被安排到相关岗位,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也算是他们人生的另一种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