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有人“炮轰”毛泽东:他懂个啥?毛泽东的回应让人敬佩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转折性会议,这次会议直面红军长征初期的失败教训,调整了党内领导。会议中,大多数人支持毛泽东的观点,但也有人公开质疑他的军事能力,称他不懂马列主义,只靠古书指挥作战。
这种质疑如一记重锤,敲击在会场中。然而,毛泽东的回应却出人意料,多年后他的自白更显诚恳。这场争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转折?
惊天一炮:凯丰的尖锐质疑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城内一栋两层小楼中举行。这次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当时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8万多人,但经过湘江战役后,只剩不到4万人,损失超过一半。
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指挥下,四面围堵,红军面临灭顶之灾。会议的目的是检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失利的经验教训,参加者包括20多名高层,如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刘少奇、陈云,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还有彭德怀、刘伯承、林彪、李富春、聂荣臻等将领。
会议伊始,博古作为负总责的人先作报告。他列举了敌人强大、红军装备落后等客观原因,回避了自身在军事指挥上的问题。李德因语言不通,仅列席未发言。周恩来随后发言,他主动承认了军事失误,并承担责任,这赢得了与会者的认可。进入自由讨论阶段,张闻天第一个发言,他直指博古和李德在反围剿中推行阵地战和堡垒对堡垒的策略,导致红军被动挨打,伤亡巨大。
毛泽东接着发言,用通俗比喻如乞丐打狗般描述了错误战术的荒谬,总结了左倾路线在进攻和防御上的四个主要失误。他的分析逻辑严密,引起共鸣。王稼祥紧跟其后,提出取消博古和李德的指挥权,由毛泽东领导红军。这建议如石破天惊,朱德也发言赞同,称赞毛泽东能决胜千里,并批评李德脱离实际,只靠地图指挥。
就在会议倾向于支持毛泽东时,凯丰站了出来。凯丰本名何克全,1906年生于江西萍乡,1927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是同学。回国后,他任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后被捕获救,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1934年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兼团中央书记。
长征中,他担任红九军团中央代表。凯丰坚定支持博古,在会上称毛泽东不懂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只靠看过《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来指挥打仗。这番话在会场中回荡,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它直接挑战了毛泽东的权威,也暴露了党内对本土经验与苏联模式的矛盾。凯丰的立场源于他对共产国际路线的信奉,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不够正规。但这个质疑会逆转会议吗?
反戈一击:毛泽东的机智反问
凯丰的批评一出口,会场气氛顿时凝重。毛泽东没有急于辩护,而是平静反问凯丰是否读过《孙子兵法》,并问这部书有几章,第一章叫什么。
凯丰对这部古籍其实不熟悉,无法回答,只能沉默。这反问巧妙地化解了攻击,让与会者觉得毛泽东对兵法有深入了解,否则不会如此从容。凯丰的势头被压制,会议继续推进。
其他发言者进一步强化了对毛泽东的支持。彭德怀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的短促突击战术让红军陷入阵地消耗战,而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游击经验本可扭转局面。刘伯承也批评博古、李德忽略了中国国情,盲目套用苏联模式。聂荣臻回忆,会议大多数人拥护毛泽东,只有博古和凯丰持反对意见。
最终,会议通过决议,批评博古和李德的军事错误,免去博古的总书记职务,由张闻天接任;李德失去指挥权;毛泽东进入政治局常委,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军事事务。这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集体领导,结束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直接干预。